前不久,重庆尚上服饰有限公司中央后整车间(下称“后整车间”)获得“重庆市工人先锋号”称号。这一荣誉背后,离不开他们对员工的知人善任,离不开他们对于工匠精神的坚守。
走进后整车间,300多名工人正在各自的工位上,进行检验、整烫、剪线、分大小码、叠包装、套装带、装箱打包等工作,忙碌且井然有序。“我们车间叫‘后整车间’,所谓‘后整’就是最后整理完毕出货的意思。”后整车间生产主管张海波告诉记者。
尚上服饰是我区一家集服饰设计、开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服装一体化生产企业。后整车间是尚上服饰生产的最后环节,服饰的“最后一关”都在这里完成。简言之,后整车间决定了尚上服饰的产品能否合格地送到消费者手中。
“但是,我们车间员工年龄偏大,普遍在40、50岁左右。我们公司每年都会生产数百种不同品种的服装,产品种类多,要确保每一道工序不出问题,压力很大。”张海波坦言。
如何让各年龄段的员工都跟得上、干得好?这是后整车间面临的一大难题。
火车快不快,得靠车头带。“选人用人不论年龄,谁行谁就上。在我们车间,无论是50岁的,还是20多岁的,都有可能成为管理人员。”说到这,张海波想起了一名员工。
2018年,26岁的刘亚来到车间。到企业的第3个月,由于剪线组缺一名管理人员,张海波让她帮忙顶几天。没想到,她没有“帮忙”的意思,主动给自己揽起了活。“她当时是计时工资,工人们是计件工资。为了让工人多挣钱,她给工人制定了每日计划,每天盯进度。有困难做不完的,她就帮着工人一起做,最终超出预期地完成了任务。”张海波说,短短4个月,刘亚就从新员工变成了管理人员。
“不只是刘亚,其实我们车间的管理人员中,80%都是从基层岗位提起来的。”张海波说,我们团队需要的管理人员,就是要有想法、有干劲,不计个人得失,愿意帮助其他人。这样一来,才能极大提升车间效率,带出一支具有“战斗力”“凝聚力”的队伍。
为了不让一个职工掉队,近年来,后整车间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方式开展技能培训。组织和动员全体车间人员学习专业缝制、大烫等技能知识,开展技术比拼,努力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通过三年的努力,团队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办事能力、品质异常处理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保证了车间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在保证品质的同时,后整车间还在探索如何提高效率。在源头设计上,该车间创新将熨烫和检验进行二合一的科学设置,减少了搬运环节;在管理上,该车间设置品控师傅,通过定点抽检和现场巡检,以抽查、一查、复查三道工序保证产品品质。
而这些创新的举措和工作制度,得益于该车间规范严格的管理。每天上、下班前,车间都会召开碰头会,他们也称作“诸葛亮会”。每月、每季度、半年、全年也会定期开展6S评比。“有问题大家可以一起商量解决,一起在比较中提升。”张海波说。
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也让后整车间成为尚上服饰的“先进代名词”:2019年,获尚上服饰“年度先进集体”;2020年,获尚上服饰“技改先进集体”;2021年,获得企业“最佳集体奖”“最具作业标兵奖”,并在尚上服饰年度6S评比中获得“最佳进步奖”……
站好每一班岗,尽好每一份责,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发光。2021年,后整车间实现产量9000万件,产值4400万元,为尚上服饰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光慧 通讯员 饶 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