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盘龙镇与区委、区政府同频共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支柱产业更加兴旺,民生福祉得到持续提升。
改善人居环境 乡村“蝶变”绽新颜
近日,走进盘龙镇永陵村竹编小院,只见整个小院以竹绿为基调,道路干净整洁,各类文明礼仪标识引人注目。村民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聊天、健身,一片和谐之景。
村民刘昌琼一边拿着扫帚清理门前道路,一边呼吁道:“新年要有新气象,大家把环境搞好了,住着也舒心。”
“好勒,小院美靠大家,我们都要保持干净整洁。”随即,村民们也积极行动起来,自觉打扫起房前屋后的卫生。
村民们的主动性从何而来?
去年,永陵村持续推进美丽宜居村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安装健身器材、铺设人行道彩砖、栽植绿化树、增设可移动垃圾桶、新建法制宣传墙……永陵村的“颜值”在不经意间慢慢改变、提升。
环境变美了,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
“需要村民自觉维护,更需要乡风文明的带动。”该村负责人说,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有“面子”,还要有“里子”。
在该村宣传公示栏上,小院自治评分管理标准一目了然,上面涵盖了遵纪守约、居家整洁、践行环保、参与志愿活动等方方面面。每一季度评比一次,按评分结果,从高到低取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并给予不同金额的物质奖励。
“通过农户互评、代表评议等方式进行终评,评分征求大家同意再公示,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村负责人说,利用评比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充分激发了村民共建美丽家园的动力。
永陵村仅是盘龙镇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一个小切口。
去年,该镇投入12万元,在永陵村、禾苗村、骑龙村、石田村、大建社区、长岭社区,推广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充分激发广大群众共建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投入200万元在永陵村、骑龙村打造美丽宜居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不断提升;投入30万元在龙王村修建人行便道,实实在在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强化精细管理,对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沟塘黑臭水体及家禽散养、牲畜粪污处理等进行全面整治,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壮大特色产业 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这一静一动,勾画出了稻田中最美、最灵动的画卷,而这也是盘龙镇以大建社区为基础,联合四川省隆昌市界石镇王布政村共同打造高标准稻鱼稻虾养殖基地的生动写照。
“这种养殖模式,让水稻和虾相得益彰,不仅能净化水质和底质,还能疏松土壤结构、改善土质,真正实现一地两用,一田双收。”盘龙镇农机股份合作社理事长李德生介绍,他承包了2500余亩土地发展稻鱼稻虾养殖项目,目前,水稻亩产能达1000—2000斤,小龙虾亩产约100斤。
通过稻鱼稻虾养殖新模式,该镇三年内带动周边农户种养面积达5000亩,进一步盘活了土地资源,实行规模化经营,为农户增收扩宽渠道。
这仅是该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线,精心做优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
去年,盘龙镇在骑龙村规划实施土地宜机化4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1000亩,全力建成盘龙万亩生姜科技示范园;坚持发展传统技艺,壮大夏布产业,以大建社区、白鹤村、石田村为中心,建立2000亩优质苎麻基地,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凸显。
完善基础设施 场镇颜值再提升
“绕城路安装了路灯,我们晚上出行方便多了!”近日,不少群众散步在S546盘龙镇绕城路时,纷纷为该镇解决了群众夜间“出行难”问题点赞。
原来,由于该镇绕城路一直未安装路灯,附近群众夜间出行存在安全隐患,安装路灯成为当地群众的心愿。
针对这一问题,去年,该镇联合区城市管理局共同投资30余万元,统一安装145盏新路灯,解决了群众夜间“出行难”的问题。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扮靓城镇“颜值”,盘龙镇一直在行动。
去年,该镇场镇新安装路灯140盏,基本实现场镇全覆盖;投入3000万元征地修建S546绕城路2.3公里,目前已竣工通车;投资近700万元完成场镇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工程,有效解决场镇雨污混流问题;安装波形护栏3000米、安全警示标志标牌200块。
风正济时,自当扬帆破浪。下一步,盘龙镇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按照“卫星城镇”和“中小企业集聚地”的发展定位,坚持“兴工强镇、拓城活商、特色富民”的发展思路,在自身建设、民生实事、工业发展、乡村振兴、基础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推动现有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动盘龙实现高质量发展。
融媒体中心记者 廖国颖 通讯员 吴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