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融媒体中心出版 刊号:(渝)2019526 本报热线:87339716 广告热线:87338686订阅热线:87338686






2023年03月13日

区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

推广农业科技 绽放“绿色经济”

近日,广顺街道工农茶叶产业社区无刺花椒基地内,郁郁葱葱的花椒树绵延于田野沟壑。树丛间,区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的专家们徒手拿着花椒枝条仔细查看病虫害情况。

自古花椒树满身披刺,专家们为何可以徒手拿枝?这都得益于区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18年来的精心培育——成功嫁接无刺花椒,让椒树卸掉“铠甲”。该良种的问世,还打破了日本无刺花椒的垄断地位。

“无刺花椒最大的特点是产量高、抗病强、管理采收方便,每亩可节省人工、病虫害防治费用600余元。”该推广站站长吕玉奎介绍,“与普通花椒相比,无刺花椒将采摘、农药等生产成本缩减了20%,产量提高了30%。”

无刺花椒良种的成功培育仅是区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众多科研项目之一。近年来,该推广站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破部分林业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成功引进、推广了大叶麻竹、巨桉等新品种。

技术创新“接天线”,服务指导同样“接地气”。

这段时间,在双河街道千佛社区千亩竹林中,总能寻到该推广站专家们的身影。

“吕老师,你们又来指导麻竹种植技术吗?”

正在给麻竹松土的种植户伍兰富见吕玉奎一行到来,立马放下手中的锄头,热情地打招呼。

“近期阳光和煦、气温适宜,是麻竹一年一度的生长高峰时节。我们来看看大家种的麻竹长势如何?”吕玉奎一边查看麻竹生长情况,一边说道,“长势不错,但仍然缺营养,还得多松土、多施肥才行。”

“好!我这就给合作社打电话,让他们送点沼液过来。”伍兰富感激地说,“有你们经常下乡来指导种植技术,我们不怕麻竹种不好!”

除了提供技术指导外,区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还将荣昌生猪和荣昌大叶麻竹两大农业支柱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率先实施推广“猪—沼—竹”循环模式:当地龙头企业将生猪粪便制作成沼液等肥料,供种植户循环利用、变废为宝。这样既解决生猪粪便污染环境难题,又满足麻竹出笋期高温、高湿需大水大肥问题,实现麻竹、生猪双增收。

“种植户需要沼液时,给当地合作社打电话,他们负责免费运输,直接灌溉到麻竹林。”作为该社区的麻竹种植大户,伍兰富算了笔账:直接灌溉不仅节约成本,也更环保。一年下来,能节省30多吨肥料,比以前人工施肥节省成本18万余元。

不仅如此,经沼液灌溉的麻竹,竹笋亩产量从800斤飙升至1500斤,竹竿平均重量从80斤上升至120斤,麻竹产量翻倍、质量提高,每亩麻竹可增收400余元,为当地种植户铺出了一条生态致富路。

该推广站还通过探索“林菜”“林菌”“林药”“林禽”等林下经济模式,成功创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不仅带动当地林农增收,还推动全市万元增收工程,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赢”,在助力生态环境改善和林农增产增收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成体系、能复制、可推广的“两山”转化新路径。

截至目前,该推广站主持或主研完成国家、市级涉林科技项目36项,成果登记13项,制订行业标准2项、选育林木良种3个,发表论文14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

近日,该推广站又收到喜讯——被评为“全国林草系统先进集体”。吕玉奎表示:“这是对推广站的认可和鞭策。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产业发展和林农群众需求为工作导向,不断推进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工作,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和范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 雪 通讯员 李杨智

--> 2023-03-13 区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 1 1 荣昌日报 content_14583.html 1 推广农业科技 绽放“绿色经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