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为山地丘陵的荣昌,向绿色要发展,让青山变“金山”,是发展生态经济寻求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找到了突破口与关键点,我区“对症下药”,以生态为布,用绿色执笔,采取“植树造林+绿色产业”发展模式,不断筑牢生态屏障,让群众通过绿色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
近日,在清江镇塔水村,成片的桉树郁郁葱葱,高达四五米。20余名村民穿梭在树林间,忙着给桉树浇水施肥。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桉树铺绿了一座座山坡,也为附近村民带来了可喜的收入。
“去年在桉树林的务工费,加上流转1亩多土地的租金,不仅收入颇丰,还不耽误照顾家庭。”村民石美贵感慨道,“昔日荒坡已经摇身成了大家致富的‘金山银山’。”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区林业局引进重庆建福林业有限公司。
几年前,区林业局通过“政府主导+央企联合民企+村社集体+农户”四方共建的储备林建设合作模式,引进重庆建福林业有限公司有序合规流转林地,推动桉树林实现集约式、器械化、智能化管理。同时,该公司为当地村民提供30余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参与造林、管护和日常管理。
截至目前,该村已有200余户村民流转土地,全村植树造林面积近300亩。
除了引进企业,区林业局还常常组织林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村民学习科学实用的桉树种植技术,助力产业发展,确保稳产增收。
得益于桉树产业的发展,该村森林覆盖率从26%提高到38%,山更绿了,村民的腰包更鼓了。
这只是我区植树造林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区林业局持续为各镇街“增绿”提供技术、政策支持,带动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山变绿了,村民的腰包鼓了,人居环境自然也不能落下。
这段时间,天气渐暖,春暖花开。位于古昌镇大青杠村的山间公路散发着春日的气息,阳光斜斜地穿过茂密树丛,照耀到花草的露珠上,映射出一幅美好的春日画卷。
谁能想到,过去公路两旁还只是一片荒坡,杂草丛生,不仅拉低乡村“颜值”,更影响村民出行。
如今的变化得益于我区大力开展提升城乡生态宜居品质项目。
去年,区林业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分别对城乡结合部实施农村“四旁”植树工程。投入150万元在大青杠村3500米的公路两旁进行绿化提档升级,栽植银杏、日本红枫、玫瑰海棠、碧桃、紫薇、三角梅等苗木6700余株,将荒坡变绿林,进一步美化乡村人居环境,推动形成“绿带、绿廓、绿楔、绿心”等城乡绿化结构。
眼下,为更好地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区林业局依托国有岚峰林场,落子布局生态涵养休闲旅游项目,积极推动生态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以市委“一号工程”为牵引,围绕“树顶漫步”荣昌自然教育营地、“岚峰野生动物科普研学基地”“重庆市(荣昌)森林消防科普研训实践基地”三大项目,对岚峰森林公园进行提档升级,推动岚峰森林公园融入全区文旅推介版图,使之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又一重要节点。
“在发展生态经济上下功夫,全面推动‘植树造林+绿色产业’模式,让我区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向深入。”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6.68%,栽种各类树木248.5万株,面积达千亩以上的林业专业合作社17家,林业生产总值达26.16亿元,带动2.8万户农户实现增收致富,真正让“绿起来”带动“富起来”。
久久为功,擘画新篇。下一步,我区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突出森林质量,把科学栽植、科学管护贯穿于种苗、造林等全过程,既要达到“栽植一片、成活一片、成景一片”,也要让青山变“金山”,让广大群众亲身感受生态环境发展带来的好处与实惠。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 雪 通讯员 李杨智
记者手记:
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找到其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平衡点,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记者在采访中最深刻的感受。
在清江镇塔水村,桉树带给当地村民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也没有落下。采访中,记者不只一次听到村民赞叹,“住在这里很幸福!”群众的口碑,便是我区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实实在在的“功勋章”。
一棵桉树,不仅营造了绿色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实实在在富了一方百姓,这正符合我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近年来,荣昌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环境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中,让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切切实实增加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记者相信,我们会在发展生态经济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