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融媒体中心出版 刊号:(渝)2019526 本报热线:87339716 广告热线:87338686订阅热线:87338686






2023年04月05日

种好致富“金果果” 鼓起百姓“钱袋子”

——记观胜镇银河村乡村产业振兴“头雁”李杰

李杰(中)为村民讲解柑橘种植技术

深夜,观胜镇银河村三社一农屋内,村民李杰正半躺在床上,认真翻看《柑橘种植技术》。

窗外,雨声由疏及密。李杰将书放在枕边,轻拉被子,嘴里念叨着:“雨过天晴好移栽幼苗。”

次日清晨,晴空万里,柑橘树洗去纤尘、透着翠绿。

眼下正是柑橘移栽的关键期,得抓紧干活。李杰简单洗漱后,就冲进柑橘地里,挥动锄头,开始劳作。

2019年,李杰回到家乡在银河村流转120余亩土地种植柑橘。毫无经验的他从零起步,几乎走遍我区所有的柑橘果园,边看边学实践,逐渐成为柑橘种植能手。

去年,李杰被我区推荐参加重庆市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该项目就是把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送到优质高校进行中长期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通过培育,使“头雁”既能做大做强现有产业,又能发挥辐射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当地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区域农民增收致富。

自李杰参加了“头雁”项目后,时常有村民来向他请教种植技术。

“小杰,在忙啥?”

“李大哥来了呀,我正在移栽新的柑橘苗。”

村民李大清同往常一般,来到李杰的果园里“打转转”。只见李杰正手拿锄头,一边给果园翻地,一边移栽幼苗。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柑橘园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

“你是我们村的‘头雁’,想找你‘取取经’。忙完能去我家果园指导下修枝吗?”李大清表明来意。

“好的,李大哥,我这就去看看。”李杰连忙起身前往李大清的果园。

“春季是柑橘生长和开花的关键时节,修枝要有技巧,切记‘幼树定杆定枝,成树大枝稀、小枝密’这个秘诀……”在李大清的果园里,李杰一边示范一边详细讲解管护要领,并扒开柑橘树传授病虫害防治知识。

除了李大清,银河村还有5户村民在李杰的带动下发展起柑橘产业,共种植230余亩。

忙活半天后,李杰刚从李大清的果园出来,手机铃声便响了。“刚有客户定了100件柑橘,我要忙着回去发货。”李杰介绍,他的果园目前发展柑橘120余亩,主要种植沃柑,今年产量在50吨左右,预计收入20万元。

回到果园后,李杰便忙着组织工人对柑橘进行采摘、打包、装车、运输,而这些工人都是当地的村民。

“在果园干活,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同时,我还流转出6亩土地,每年土地流转费有2000余元。”村民程昌素感慨道:“小杰不愧是我们村的‘头雁’,跟着他干,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如今,李杰的果园常年可提供10余个固定岗位及部分零工岗位,带动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每年可为当地村民增收10万余元。

看着满载柑橘的货车发走后,李杰又连忙赶去村民刘玉素的家中。

“刘大嫂,你在家吗?”

“在,快进来。”刘玉素热情招呼道。

“刚才来了订单,你昨天送来的柑橘已经卖了,这500元拿好。”原来,除了帮村民指导种植技术,李杰还利用自己的销路帮助村民销售柑橘。

“多亏了小杰帮忙。”刘玉素满脸喜悦接过钱。

近三年来,李杰帮助当地村民共销售柑橘5000余公斤,销售额达5万余元。

从刘玉素家出来,一路上都有村民给李杰打招呼。“小杰,我今年也想种柑橘,你回头帮我选块合适的地?”“李大哥,听说果园还差工人,你看我行吗?”“小杰,我家的柑橘树叶发黄,该怎么办?”……面对村民们接二连三的问题,李杰总是面带笑意,悉心解答。

“这些都是我作为‘头雁’应该做的。今后,我将继续钻研种植技术,帮助村民发展柑橘产业,让柑橘成为增收致富‘金果果’,鼓起百姓‘钱袋子’,助力乡村振兴。”李杰充满信心。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 雪 通讯员 黄 婷

--> 2023-04-05 ——记观胜镇银河村乡村产业振兴“头雁”李杰 1 1 荣昌日报 content_14932.html 1 种好致富“金果果” 鼓起百姓“钱袋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