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融媒体中心出版 刊号:(渝)2019526 本报热线:87339716 广告热线:87338686订阅热线:87338686






2023年04月17日

为荣昌陶产业注入新鲜血液

——记民进会员、荣昌区新专联会员、西山雨陶坊负责人管永双

在安富街道通安村,沿着一条小径拾级而上,一栋古香古色的四合院掩映在青山绿树间,西山雨陶坊负责人管永双正聚精会神地坐在旋转的拉坯机前,手指轻拂陶土,揉泥、沾水、挤压、开口……一整块黏糊糊的陶土就像变魔术般“长”成了茶壶的模样。

那专注的眼神、轻微的动作无不诉说着管永双对陶的喜爱。

管永双是四川达州人,为何会来到荣昌发展?

管永双坦言,其实早在大学的一次采风活动中,他便与荣昌陶结下了不解之缘。“荣昌陶土含铁量高、品质优良,是制作陶器的优秀原料。”回校后,管永双依然对荣昌陶土念念不忘。2014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管永双便和现在的妻子李云杉一起来到荣昌,开启了自己的陶艺之路。

尽管荣昌陶历史悠久,但那时候荣昌陶还没有真正兴起来,在安富街道从事陶瓷行业的专业性人才并不多。凭借着一腔热血和自身专业知识,管永双积极思考、勇于尝试,为荣昌陶制陶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制陶过程中,管永双秉持“粹万物之精华,见大地之本色”的理念,对汉代草木灰釉进行了创新发展。他将松针、芭蕉叶、银杏叶、板栗壳等植物分类别燃烧成灰烬制作成釉料,与陶土结合,烧制出的陶器色彩各异,完全保留了每一种植物的本真状态,呈现出大自然的色彩。

“收集原料最是费时费力,每一种原料都要收集好几千斤,然后再进行晾晒、燃烧、过筛、水洗等工序,要花费近1个月时间,最终却只能得到几十斤植物灰烬。”尽管如此,管永双没有放弃,在开办陶艺工作室的最初几年时间里,他和妻子事事亲力亲为,一边收集植物灰烬的原料,一边潜心进行艺术创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管永双研发出20余种植物灰釉,开发出一系列“植物灰釉”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给传统荣昌陶带来了一波“植物”美学新风尚,更丰富了荣昌陶的色彩和艺术表现形式。这一系列作品更是获得许多消费者的青睐。

为了坚守传统,创作出个性独特、光彩非凡的作品,管永双坚持使用柴烧的方式烧制陶器。然而,柴烧过程繁杂,每一次柴烧都要三天三夜,有时候会烧更长时间。“平均四五分钟加一次柴,到最后,大概平均30秒左右就要加一次,晚上大家只能轮流睡觉。”管永双表示,虽然每一次烧制都十分辛苦,但看到成品的时候总是会又惊又喜,尤其是出现精品时,便觉得所有的辛苦顿时烟消云散。

近年来,管永双和妻子潜心钻研陶艺,在选泥、晒泥、碾泥、过浆、揉泥、制坯、晾坯、打磨、刻花、上釉、烧窑等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对器型、颜色等方面进行了诸多艺术创新,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肯定和追捧。“如今,每一次开窑,都会吸引很多人前来挑选尖货,最贵的壶已卖到1.2万元。”管永双说。

除了消费者的青睐,管永双的作品还多次获奖参展:《道》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痕》入选首届中国四大名陶展、《冬橘》获第三届中国四大名陶(4+N)金奖、《无象》被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他还获评第三届区级工艺美术师称号,并被命名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民进会员和区政协委员,管永双立足本职,认真履职,积极参加区委统战部和区政协组织的各项调研和学习活动,撰写了《关于荣昌陶泥料加工短板的一些建议》等提案,用实际行动为荣昌的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管永双表示,如今,荣昌陶已焕发出勃勃生机,为陶艺师创造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土壤,他将在荣昌陶传承与发展这条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行,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把荣昌陶和荣昌陶文化传播出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荣昌青年陶艺人的队伍,为荣昌陶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区委统战部供稿)

--> 2023-04-17 ——记民进会员、荣昌区新专联会员、西山雨陶坊负责人管永双 1 1 荣昌日报 content_15088.html 1 为荣昌陶产业注入新鲜血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