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安富街道陶宝古街的一家陶艺工作室里,刁显超正专心致志拉坯做陶艺,短短几分钟,一团红色陶泥变成一个小巧精致的花瓶。再过两天,这只花瓶就会同其他陶艺作品一起入窑烧制,然后走入寻常百姓家。
揉泥、拉坯、修坯、上釉、烧制……制陶的每一道工序,刁显超都重复过成千上万次,但他却乐此不疲。今年58岁的刁显超,从事陶艺行业已有40多个年头,他说:“每一次创作都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收获,所以我对陶艺的热爱只增不减。”
刁显超出生在安富这个以“陶”闻名的小镇,受母亲的熏陶,16岁的他便进入当地陶瓷厂学习制陶工艺。经过多年刻苦专研,摸索打拼,他从“小学徒”,成为了一名熟练掌握拉坯、造型、烧制等陶器制作工艺的“老师傅”。
2016年,乘着我区大力发展陶产业的东风,刁显超创办起“汇陶轩”陶艺工作室,带领儿子、儿媳,一起走上新的制陶之路。
40多年来,尽管中途告别过制陶行业一段时间,但制陶这门手艺却像烙印一般,深深刻在刁显超的脑海里,“回归之前担心太久不练手生,但一拿起陶泥,曾经制陶的画面和手感就又回来了。”
工作室创办初期,刁显超还有些许担忧:“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制陶工艺有哪些进步?消费者的审美是怎样的?我能不能跟上?”
为了更好地创办工作室,刁显超网上查阅资料、各地交流学习、参加各种比赛展览,还到四川美术学院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学习。
学成归来的刁显超,制陶手艺越发精进。在传统制陶工艺基础上,他创新研究出“绞泥”工艺,即在拉坯过程中,在红泥里融入白泥。这种创新工艺,可以随意控制其花纹和形状,且变化丰富有层次,改变了传统“绞泥”工艺花纹只能随机出现的问题。这一创作方式,得到消费者和同行的认可和赞赏。
2019年,刁显超突发奇想,把陶艺与重庆火锅相结合,创新制作一种外形像火锅的花瓶——“锅中有乐”。
与其他普通花瓶一次性拉坯成型不同,由于“锅中有乐”需要分瓶口、锅身、锅底三个部分才能制作完成,且属大件产品,其操作难度很大。“瓶口和锅身都比较高,上部分较重,拉坯时很容易塌陷。而且在作品的上半部分采用‘绞泥’工艺,下半部分采用红泥,在烧制时二者收缩比例不一样,容易出现裂口、塌陷。”起初,刁显超在拉坯时就做坏了好几个,好不容易做好了产品,在烧制时又失败了。就这样循环往复好几次,经过了1个多月的摸索,刁显超才终于成功。
在刁显超几十年的陶艺生涯中,类似的创新创作数不胜数。
上个月,刁显超携带自己的作品“福坛三杰”,参加第四届“重庆好礼”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大赛,获得银奖。
他将传统泡菜坛的外形与当今的茶壶制作工艺相结合:坛身装有壶嘴,坛盖可当作茶杯,还安装了提梁。如此一来,产品更具实用性和方便性,大家只用一种器具,就可以实现泡茶、喝茶,还能随身携带。
该产品一经问世,便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获奖第二天,就有顾客联系刁显超,专门定制了20多套“福坛三杰”,准备将其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
这两天,刁显超正和儿子、儿媳忙着将已经做好的“福坛三杰”装窑进行烧制。尽管忙碌,但他眼里的满足与自豪是藏不住的。
“精益求精的手艺,是我们每一个陶艺工作者的底气,能得到消费者的喜爱,往往才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刁显超表示,自己将继续耕耘在制陶这片艺术天地,与儿子儿媳一起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同时培养更多年轻的陶艺人,为传承千年的荣昌陶,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 丹 通讯员 杨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