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显超
荣昌区刁显超陶艺工作室技术负责人、荣昌陶商会理事成员、重庆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区级非遗传承人
刁显超16岁学习制陶技艺,熟练掌握拉坯、造型、烧制等陶器制作工艺流程,作品“锅中有乐”获2019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银奖,作品《彩云之南》《绞泥球瓶》分获第四届、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工匠杯”设计创作大赛金奖、银奖,作品《风起云涌》《心经壶》分获第九届、第十届“大地奖”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金奖;2016年开设陶艺工作室,经过不断研发创新,所制产品现已销往全国各地;2019年建造古法烧制法的柴火窑——“通安窑”。同时,还积极开展“师带徒”活动,为荣昌陶的传承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付登龙
重庆永健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蛋分离萃提操作员
付登龙主导设计了高浓度蛋白逐级澄清技术,有效解决由于提高抗体效价导致蛋白质浓度加倍,除菌过滤阻力增加从而损坏滤芯的问题,保证了后续除菌过滤工序的顺利进行,每年至少减少滤芯损坏200支,节约滤芯成本32万元;对公司新打蛋机的刀头垫片厚度进行逐个调整,使打蛋机的蛋黄收率由22%提高至27%,每年至少节约原料蛋成本30万元;通过自主学习,设计抗体精制纯化方法,提高冻干抗体的溶解性,使冻干抗体在加生理盐水后溶解时间由之前的30分钟缩短至1分钟,大大提高客户满意度;建议并参与改进了抗体酸化萃提方法,助力解决抗体酸化萃提的密封性和温控问题,有效控制了抗体粗提工序的微生物污染风险,并将日产量由3000升提高到5000升,产品无菌合格率由92%提高到98%。
管永双
重庆市荣昌区西山雨陶坊技术负责人、荣昌区工艺美术师、区级非遗传承人
管永双与妻子一起创立了重庆市荣昌区西山雨陶坊,扎根荣昌陶泥的艺术创新,试验总结并推出了20多种不同类型的植物灰釉;变传统支钉模式为贝壳支钉来完成烧造,使得支钉的人工痕迹转变为贝壳纹样的自然之趣;独立设计并搭建荣昌区容积最大的柴烧窑“春燊窑”,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柴烧技艺;作品《苔痕上阶绿》入选2019年重庆“一带一路”国际陶瓷论坛非遗精品展,作品《陶瓷柴烧茶具组合》获第五十四届“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铜奖”,作品《无象》被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作品《冬橘》《火舞No.1》分获第三届、第四届中国四大名陶展金奖、银奖。2020年,被央视科教频道《匠人匠心》专题报道;联合安富街道通安村乡村振兴示范点,拉动3家企业入驻并开办实业,吸引观光游客达10万人次,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卿德华
重庆明珠塑料有限公司PE管道车间工程师
入职明珠公司以来,卿德华先后担任维修班副班长、维修班班长、车间主任助理、设备部长助理、工程师等职位。工作期间,他主动参与到PE车间基础建设,带领维修班人员进行设备安装调试直至设备正常运行和生产;组织实施2017年生产六线设备基础规划施工、设备安装调试及2018年7线新增产能项目设备基础规划施工安装调试。同时,为积极响应公司节能降耗工作,组织实施设备改造100余项:完成上料烘干系统节能控制项目改造,在保证原料烘干效果和目标产量的基础上,每年为公司节约用电31.2万度;将造粒机控制系统改为联动控制,控制系统可在循环水泵与切粒电机停止工作时,自动切断主挤出机电机电源,解决因挤出机继续挤料导致造粒机下料口堵塞结块,需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来清理的问题,为公司节约大量人力成本。2021年带领维修班组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李道良
重庆市荣昌区李记工艺品工作室技术总监、区级非遗传承人、荣昌区工艺美术师、重庆市荣昌折扇产业发展协(商)会副会长
2008年,李道良跟随岳父学习荣昌折扇制作技艺,经过十多年的打磨沉淀,熟练掌握荣昌折扇选竹、砍竹、制大骨、制小骨、磨骨、装扇钉等16个工段145个工序,其折扇作品集染色、粘合、绘画、雕刻和镶嵌等技艺于一体;研发扇面布料上浆机、削柸机、双面抛光机、钻眼夹头机等相关工具10件,进一步提高荣昌折扇制作效率;创新荣昌香妃扇、梅妃扇等10余种,丰富荣昌折扇种类;对传统折扇裁扇面印花图案排版进行改进,使得做出的成品扇面可达180度,突破以往荣昌折扇扇封小的难题。同时,李道亮还积极传播荣昌折扇文化,开展“荣昌折扇小工匠”研学培训活动20余期,培训学员500余人次;参加“文化荟萃,同心协行”2022年兰州大学文化遗产友好使者研习营—非遗沙龙工作坊,线上对港澳台的学生进行授课;积极配合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拍摄宣传荣昌折扇,其中新华社报道的《手艺人坚守的折扇“新生”》外文稿件被保加利亚通讯社采用。
曾绍雄
重庆唯美陶瓷有限公司地砖厂工艺部主管
在重庆唯美投产之初,曾绍雄主导搭建了更加稳定的釉料生产工艺平台,有力保障了釉浆使用的稳定性;在全行业中率先采用自动配料+间歇36吨大球磨机的加工方式,提高釉料加工车间自动化程度,易于管理,减少能耗30%以上,节约人工50%,开创行业先河;参与完成的重点项目“高铁低质原料的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及产业化”和“高温钛白釉在建筑陶瓷的应用研究”,分别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创新实现了钛白底釉在高温烧成瓷质陶瓷砖的产业化应用,解决了黑色色料易与釉料反应影响发色等难题,为企业降低成本1000万元/年。2013年,获得集团公司“三高技术人才”称号;2014、2018、2021、2022年,四次获得集团公司“优秀专业员工”称号。
何 伟
国农(重庆)生猪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作为技术骨干,何伟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技术攻关,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参与制定生猪相关团体标准7项;搭建全国数据采集体系,成功接入全国200个农贸市场、622个种猪场和全国进出口贸易涉猪数据,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国各区域、产业全链条的多维度数据采集体系、数据标准体系和数据安全体系;推动智慧养殖管理系统等9个智慧畜牧综合服务系统(平台)建设,推广精准饲喂、智能环控、物联网5G、智能管控等数字化设备,逐步形成生猪养殖“喝糊糊、饮温水、睡温床、享空调、全可视、智能管”的荣昌示范;牵头研发“生猪产品溯源系统”—“荣易买”平台,将养殖、检疫检验、屠宰、流通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生产信息存证在区块链上,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牵头研发出多套适合不同养殖规模数字猪场建设的“解决方案”,惠及四川、重庆、广西等地多家中小养殖企业,服务生猪13.5万头,形成易推广、可复制的“项目—示范—产品”建设模式;参与全国首个“生猪数字监管平台”建设,有效打破各环节信息壁垒,已实现8.5万头生猪养殖、贩运、屠宰“一网式”实时监管。
颜先英
荣昌区壹秋堂夏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织布技师、市级非遗传承人
颜先英出生于夏布世家,从小就喜欢夏布织造。多年来,她致力于荣昌夏布织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对夏布织造技艺的改良,织出了高难度的160扣特细夏布;通过将夏布织造技法与传统扎染、吊染工艺相结合的方式,让夏布面料呈现出特殊的布纹肌理和质感,进一步提升了夏布的美感,扩大了夏布面料的应用范围;通过将夏布与刺绣、编织、手绘等工艺相结合,并融入当代设计的时尚元素,联合开发了夏布围巾、夏布桌旗、夏布画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国潮夏布产品;为来自国内外的交流考察团、高校研学师生、中小学生等开展夏布织造技艺培训300余场次,培训学员1万余人次;积极开展“师带徒”活动,先后培训徒弟10余名,帮助企业培养夏布技能人才4名;在积极传承创新夏布技艺的同时,还时刻牢记自身责任担当,深入石柱县、城口县等地,开展夏布织造技艺培训,帮助当地困难群众月均增收1500—4500元,为荣昌本地留守妇女提供技艺培训,帮助月均增收约2000元。
融媒体中心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