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道工段、145道工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折扇工序繁琐、工艺复杂,尤其考验刀工,一刀偏差便前功尽弃。“80后”制扇匠人李道良不仅继承传统技艺,掌握全套荣昌折扇手工技艺,更大胆创新,改良工具,打磨出一件件精美的折扇工艺品。
近日,记者走进昌元街道李道良工作室,只见他双手拿刀,“咔嚓咔嚓”几刀下去,扇骨就有了弧度。“刀工很重要,下刀要稳,不能有偏锋。”李道良说,做荣昌折扇,费刀工。这门手艺,他从2008年就开始练。
最初,李道良每天拿着师傅做剩下的边角料练习,一周能练废几千片扇骨。有时晚上吃饭,拿碗、捉筷,两条胳膊都在发抖。在李道良看来,荣昌折扇的独特魅力在于扇骨数量多且细密、扇面轻薄柔软、扇面展开幅度大,考验的就是手上功夫,没有诀窍,唯有苦练。
“折扇不仅要美观,还得讲究实用和耐用。”说完,李道良拿出一把折扇向记者展示。透过阳光,扇骨如玉,片片宽度不差分毫。折扇小,却处处精巧。若要人拿着舒服,需要扇柄光滑,弧度适宜,分量相当。这全指着李道良的指尖技艺“削纸口”。刀工不难,却耗心力。每个竹片的纹理不同、形态各异,采用机械化处理,很容易损伤扇柄,这便需要折扇匠人手工打磨。
经过十多年的打磨沉淀,李道良熟练掌握了荣昌折扇选竹、砍竹、制大骨、制小骨、磨骨、装扇钉等工段和工序,其折扇作品集染色、粘合、绘画、雕刻和镶嵌等技艺于一体。
如何能让折扇制作工艺更便捷,制作更精美?学机械出身的李道良不甘于现状,走上琢磨改良工具的道路。
李道良指了指工作室的钻眼夹具说:“这是我花了一年多时间研制出来的。以前给折扇钻孔时,需要两个手指按住折扇,脚踩踏板,双手辅助钻孔,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改良后,双手不需要辅助钻孔,不仅操作安全,还能降低损耗。”
如今,李道良的工作室内,类似的工具还不少。扇面布料上浆机、削柸机、双面抛光机、纸口刀、裁纸机……在李道良巧妙的心思下,工具有了细微变化,让成品折扇愈发精美。
在传承与创新荣昌折扇制作技艺的同时,李道良还积极宣传推介荣昌折扇。一方面借助各种文化活动、博览会等推介荣昌折扇,进一步提升其美誉度和知晓度。另一方面,在传承技艺上下功夫:开展“荣昌折扇小工匠”研学培训活动20余期,培训学员500余人次;参加“文化荟萃,同心协行”2022年兰州大学文化遗产友好使者研习营,对港澳台学生进行线上授课;在“清华大学荣昌冬令营折扇体验大课堂”活动中,带领来自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冬令营的30余名学生,现场体验荣昌折扇制作技艺等。
“制作折扇是我的终生事业。希望有更多的人潜心学习制扇,让荣昌折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李道良说。
融媒体中心记者 廖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