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融媒体中心出版 刊号:(渝)2019526 本报热线:87339716 广告热线:87338686订阅热线:87338686






2023年05月10日

好种苗“育”出增收新希望

——记昌州街道乡村振兴“头雁”谭锦成

谭锦成为村民讲解育苗注意事项

在位于昌州街道七宝岩村4组的重庆市敏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育苗基地内,一排排育苗盘摆放整齐,盘中初生的绿苗舒展着嫩叶,青翠欲滴、长势喜人。

“苗好五成收,要观测出苗、长势和棚内温湿度情况。”此时,公司董事长谭锦成手上拿着绿苗,一字一句的给村民们讲解育苗要领。

“过去自己育苗,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死苗、坏苗的情况,影响来年收成。如今,育苗基地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谈及育苗基地带来的好处,村民们不加思索地说,对一手将育苗基地建设起来的谭锦成,更是竖起了大拇指。

从事农业工作,谭锦成已有十余年“工龄”,但说到回荣昌发展,还得从2009年说起。

那一年,谭锦成在潼南一家蔬菜公司工作,他发现,公司大棚蔬菜比荣昌本地露天小拱棚种植的,要早上市半个多月,抢占了市场的先机。

大棚种植蔬菜销路好,经济效益可观,谭锦成便想把在公司学到的种植经验,带回家乡推广。

2011年,谭锦成掌握成熟的种植经验后,毅然辞职返回吴家镇双流村,开始自主创业种植大棚蔬菜。

“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规划发展双流村特色农业。”谭锦成坦言,双流村有30多年蔬菜种植历史,主要以种植莲花白、糯玉米为主,但几乎是露天种植。露天种植靠天吃饭,种植技术低下,收益也不高,但大部分农户顾虑到建大棚投入大,没人愿意一试。

“我要把自家地建成大棚,做出示范效益,再影响和带动身边人。”说干就干,那段时间,谭锦成和家人每天往大棚里钻,泡在菜田里,使用膜下滴管技术,提高肥料使用率,减少湿度,降低蔬菜病害发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四个月后,谭锦成的大棚蔬菜比村民种植的早上市一个多月,质量更好、产出更高,自然也卖出了好价钱。

每亩大棚年收入近2万元,收益是露天种植的2至3倍。这下,看到效益的村民主动找到谭锦成,都愿意跟着一起干,大棚种植开始在双流村“遍地扎根”。

于是乎,通过示范种植大棚蔬菜和推广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双流村上百户种植户种植大棚蔬菜600余亩,每年增加收入近千万元。

“大棚的收益是一方面,培育和推广蔬菜嫁接苗也是关键。”谭锦成说。在进一步调研后,2015年,他决定建设育苗中心,培育和推广蔬菜嫁接苗。

在长期的工作和走访中,谭锦成了解到昌州街道七宝岩村4组有一个老蔬菜基地,因为常年累月种植茄果类、瓜类蔬菜,土传病害比较严重。特别到了结果的时期,蔬菜苗陆陆续续枯萎,导致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农民辛勤的劳动付诸东流,让谭锦成倍感惋惜和痛心。

思前想后,谭锦成决定把公司搬到这里,利用蔬菜嫁接育苗技术,为农户挽回损失,增加收益。

目前,谭锦成的育苗基地共50余亩,有育苗单体大棚60余个,连栋大棚5亩。经营大棚蔬菜种植、销售及蔬菜种苗培育、销售,蔬菜年产量可达200余吨。

“我们每年可培育茄子、番茄、黄瓜、苦瓜等蔬菜嫁接苗50万株,辣椒、西葫芦、芹菜、藤菜等直根苗80余万株,主要发往川渝两地,年产值上百万元。”谭锦成介绍。大棚育出来的幼苗长势好、抗病能力强、产量高,优良的品质赢得源源不断的订单。

基地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当地农业发展,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在基地务工的机会,每天有70元的收入。

去年,谭锦成被我区推荐参加重庆市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期间,他到山东济南、潍坊、青岛等地考察学习,进行蔬菜花卉的现代育苗、先进栽培技术、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实践学习和交流。

“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也要紧跟步伐,深思和借鉴外地的成绩经验,助力建设美好新农村。”谭锦成表示,作为“头雁”学员,将发挥带头引领作用,结合自身实际,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带动农户发展大棚蔬菜,拓宽蔬菜销售渠道,把好种好苗好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

融媒体中心记者 廖国颖

--> 2023-05-10 ——记昌州街道乡村振兴“头雁”谭锦成 1 1 荣昌日报 content_15318.html 1 好种苗“育”出增收新希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