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夏布小镇的壹秋堂迎来一批慕名而来的游客,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夏布传承人的颜先英正坐在一架古朴的木制织布机前,向游客表演她的拿手绝技——麻布飞梭。只见她熟练地踩着踏板,双手拿着梭子,在经纬线之间穿梭织布。
“颜老师,我能试一下吗?”从湖南远道而来的游客张玲跃跃欲试地坐在织布机前,学着颜先英的样子开始织布。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让张玲的手脚始终不听使唤,捣鼓了半天,机器也运作不起来。
“要用腰部力量拉住经线的一端,双脚踩住织机下方的踏板,才能带动经线上下牵引。”颜先英一边示范一边向游客讲解操作织布机的技巧。
送走游客,壹秋堂又来了一群“娘子军”,她们都是颜先英的学员。
“颜老师,今天我们学什么?”学员李大姐刚进门便迫不及待地问道。
“咱们今天学上浆。”颜先英说,夏布的原材料是苎麻,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草”。此草耐腐、防潮、防虫……优点颇多,但加工出来的麻线线头多、易折断,所以需要上浆固定。
“在上浆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浆的温度和湿度,要保证每一根麻线都被浆充分包裹。”说完,颜先英开始给学员演示上浆的步骤,嘴里还哼着:“幺妹要勤快,勤快要绩麻,三天麻篮满,四天崩了架……编好才能把浆刷,染好麻布做衣衫,幺妹穿起像天仙……”
这首歌谣融入了夏布制作十几道工序,是其祖父颜坤吉所教。
颜先英6岁时便和祖父学习织造夏布,经过牵线、穿扣、上浆、织布、漂洗、晾晒、整形、印染等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环环相扣,70多个工时的制作,土地孕育的苎麻方能成为手中柔软的布料。
“织造夏布工序多、工时长,如今能沉下心坚持学下去的人越来越少。”颜先英感慨道,一名学员就是一颗传承的“种子”,对于每一名来壹秋堂体验学习织造夏布的学员,她都会认真教授,毫无保留。
为此,颜先英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传承人的身份,组织社区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妇女群体开展夏布织造技艺培训。学成后,壹秋堂聘请部分学员作为社区手工艺师,用“产品回购+合作计件”的方式帮助大家就业增收。同时也为夏布的传承,洒下希望的种子。
截至目前,颜先英已为荣昌300余名妇女培训夏布制作技能,帮助她们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她还前往石柱县、城口县等区县,为当地200余名村民传授夏布织造技艺,人均年增收超两万元。
除了开展技艺培训,颜先英还不忘初心,认真专研夏布织造工艺。如今的她不仅能织出高难度的160扣特细夏布,还联合其他夏布技师,将夏布织造技法与传统扎染、吊染工艺相结合,让夏布面料呈现出独特的布纹肌理和质感,扩大夏布面料的应用范围,并开发出夏布围巾、夏布桌旗、夏布画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国潮夏布产品。
“发展至今,荣昌夏布已不单是一种布料,它化作一个符号,一股助力乡村振兴的澎湃力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自信与魅力,正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喜爱。”颜先英说,“今后,我要不断提升织造技术和设计水平,让夏布更具中国文化特色。我相信,未来,这株‘中国草’将焕发别样生机。”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