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在安富街道通安村,一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西山雨陶坊,远离喧嚣,静默矗立在一片果树林里。叩开木门,三两慕名而至的客人安静品鉴,管永双则在一边潜心制作陶艺,勾勒出一幅静谧美好的画面。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的兴趣爱好和从事的工作是相同的。”管永双手扶陶土,眼里充满“光”。
2014年,因喜爱荣昌的优质陶土和文化土壤,大学毕业的管永双同妻子一起来到荣昌,从此与荣昌陶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创办一间工作室并非易事。管永双回忆,最初,他用工作一年的工资,租了一间农房,添置了制陶设备,并购买了砖、河沙、水泥等材料,搭建柴烧窑。但因为种种原因,几年时间里,管永双的工作室搬迁了3次。“在最狼狈的时候,往往更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到底该怎么做。”管永双说,也是因为经历了这些坎坷,更加坚定了他要坚持陶艺之路的决心。
为此,他同妻子潜心研究,积极尝试,不断提高自己的制陶技艺,并在选泥、晒泥、揉泥、制坯、晾坯、打磨、刻花、上釉、烧窑等传统荣昌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对器型、颜色等方面进行诸多艺术创新,不断丰富荣昌陶的表现形式。
在制陶过程中,管永双发现用松针、荷叶等植物燃烧后的灰烬制作成釉后,可以很好地还原植物原本的色调。这一发现让管永双深感惊喜,随即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
管永双坦言,收集原料是最耗费时间的,每一种原料都要收集好几千斤,然后进行分类、晾晒、燃烧成灰、过筛、水洗等工序,历时近1个月,最终只能得到几十斤植物灰釉。“虽然制作植物灰釉耗费了大量时间,好在研发出来的成品让人惊喜,这一瞬间,所有的苦都烟消云散。”
经过长达3年的不断尝试,管永双最终研发出松针、芭蕉叶、银杏叶、板栗壳等20余种植物灰釉,开发出一系列“植物灰釉”作品,获得众多消费者青睐。
在烧制过程中,管永双还舍弃传统支钉模式,大胆尝试以贝壳作为支钉来完成烧造,使得支钉的人工痕迹转变为贝壳纹样的自然之趣。
管永双介绍,平常烧制陶器时,一般将作品竖着放置,而管永双则打破常规,将作品倾斜放置于贝壳上。“烧制时,贝壳会不同程度地嵌入陶身,烧制完成后,贝壳会自动脱落,然后在陶艺作品上留下贝壳的纹理,成为一种自然的装饰。”不仅如此,贝壳有大有小,各种贝壳花纹也不尽相同,通过组合搭配,能让每一种陶器都留下独特的印记。
为了坚守传统,管永双还一直坚持使用柴烧的方式烧制陶器。他目前在工作室里搭建了3个柴烧窑,其中独立设计搭建的“春燊窑”,是我区容积最大的柴烧窑。
每年,管永双都要烧制好几次陶器,每次烧制作品近1000件。然而,每一次的烧制过程,都异常复杂、难熬。“每一次柴烧都需要烧制3天3夜以上,期间不能断火,晚上大家只能轮流睡觉,否则一旦火势不均,这些作品有可能就全废了。”管永双介绍,尤其是用“春燊窑”烧制作品时,因柴窑又大又深,对火的把控就要更为精准。
经过近几年的摸索,管永双已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柴烧技艺,烧制的产品受到行业人员的高度认可。每次开窑,都会吸引众多业内外人士和顾客前来挑选尖货。
借助荣昌陶深厚的文化土壤,管永双专心致志精进技艺、刻苦钻研谋求创新,不仅让工作室的名声越来越大,也为荣昌陶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荣昌陶制作技艺继续传承发扬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荣昌陶、传承荣昌陶、爱上荣昌陶。”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 丹 通讯员 杨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