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的夏天充满春天的清凉。乘着夜色,我独自漫步到茨坪挹翠湖。跨过小拱桥,来到湖心岛,坐在草坪上。仰望天空,繁星闪烁,在我脑海里,井冈山史诗般的斗争画面徐徐展现。
96年前,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安下了家,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两年多的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了4.8万余名革命烈士,其中有姓名可考的不到1.6万人。
我曾与参加培训班的全体学员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聆听老师现场教学。老师是一名烈士的后裔,她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下将我们带入那血雨腥风的时代。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陷入低潮。毛泽东高擎武装斗争大旗,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浩气,把井冈山打造成了革命摇篮。
毛泽东率领的队伍从荆竹山向茨坪进发。人民军队为人民,旧军阀的恶习必须革除。在雷打石旁,他向工农革命军宣布了三大纪律。有了铁的纪律,算不上强大的工农革命军像星星之火,成为了革命的火种,为燎原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员们走在荆竹溪旁的小路上,清澈的溪流汩汩流淌,好似在讲述近一个世纪前那支信仰坚定的军队可歌可泣的故事。空谷足音,回响在山涧。
登上黄洋界哨口,战壕遗址仍在,威武的炮台依旧。举头远眺,群山奔涌,白云填谷,如同俯瞰奔腾的大海,蔚为奇观。96年前,趁红军主力不在时,国民党湘军和赣军纠集五个团对井冈山实施第二次“会剿”。
大军压境没有吓到踞险扼守的红军。红军充分发动赤卫队和广大人民群众,不分昼夜在通往黄洋界的山道两旁布下了“竹钉阵”“竹蓠芭障碍”“滚木擂石”“布满竹钉的壕沟”“石筑的射击掩体”五道防线,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多次殊死的血战,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无数次猖狂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根据地,保存了革命的火种。这不仅是红军战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更是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光辉典范。
在井冈山上,毛泽东率领红军以坚定的信念坚持武装斗争,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勇闯新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高举工农武装割据大旗,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井冈山成为了中国的“革命摇篮”。
夜已深,从柔软的草坪上站起,我顿悟脚下曾是充满希望的良田。96年前,此刻应是稻香四溢,蛙声一片。抬头,毛主席的旧居透出依稀亮光。伟人已逝,若是他看到如今强大的中国,老人家一定会再上井冈山,满怀豪情地谱写一首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