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上午,为“千年荣昌·历史文化周”活动借出文化藏品——《刘氏家谱》的市民刘显成,一如往常宅家挥毫——为折扇企业“代工”,于折扇上写字、作画。
“这是我17年前完成的手抄本,清代以前的部分基本和借展的《刘氏家谱》无异,你先看看……”见记者到来,刘显成停下手上的事,将早已准备好的手抄版《刘氏家谱》递了过来。
这本《刘氏家谱》长30余厘米、宽约25厘米、厚度5厘米左右,泛黄的外壳边缘满是“伤痕”。翻开家谱,轻薄柔软的树皮纸、刚健爽利的毛笔字、没有任何标点隔断的繁体文,以及由右及左、从上往下的阅读方式,散发出厚重的朴质感,仿佛有一股神奇的魔力,将人的心境拉入到久远的古代。
“稽古刘氏原姓伊祁氏,后为陶唐氏,乃帝尧长子监明之后。受封于刘,以邑为姓……”家谱开篇,即道明刘姓来源、家族历代丰功懋烈名人、获得恩荣。紧随其后的,是历代刘氏族人的世系、世传、字辈排行、族规家法等,详细记载着100多代家族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妻室子女等,成为刘氏一族寻根溯源的主要依据。
“借展的《刘氏家谱》,外观尺寸更大、看起来更加陈旧,截稿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我手抄的版本增加了民国之后的几代人,已被族人复印了多次。你看,这被翻阅导致的破损程度,就是刘氏族人传承孝亲睦邻、修身立德、拼搏奉献等家族精神的最好印记。”对于家谱内容,刘显成如数家珍。
“招赘为婿,集义兵破秦,灭楚五载而成帝室,国号西汉帝……”“刘公时俊,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奉旨入荣解组归田居住鱼池坝……”刘显成挑出族谱中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蜀汉皇帝刘备,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明末兵部尚书刘时俊等声名显赫的刘氏族人记载,慢条斯理逐字诵读,一脸自豪,“尤其是先贤刘时俊,他是峰高街道一带刘氏族人的先祖,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家族的骄傲。”
刘显成介绍,刘时俊功成身退后隐居荣昌,他一生先后任庐江知县、桐城知县、南京刑科给事中、太仆寺少卿、太仆寺正卿等,获赠兵部尚书、正治上卿、资政大夫等荣誉,并予荫袭。此外,他还留下《三邑人文》《居官水镜》《治安文献》等多部著述,诉写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奋斗历程,畅谈为政心得经验与所见所闻、所思所悟。
“先祖刘时俊为民谋福、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和文学造诣让人敬佩,他不仅是荣昌的历史人杰,更是族人的骄傲。作为一脉相承的后辈子孙,我在历年祭奠与追思中总能收获深刻的人生启迪。”说这话时,60岁的刘显成一脸坚毅。
刘显成16岁意外失去右臂,在家族精神影响下,他克服消极情绪勇担家庭责任,日夜兼程锻炼左手、自学书画,成功拥有了画像、写字的谋生技能,其勤奋上进的品质还赢得进厂办板报、写标语的工作,成为子女心中自强不息的好榜样。
工作之余,刘显成利用所习书法,将破损不堪的《刘氏家谱》“原滋原味”摘抄整理,希望在“复刻+拓展”中更好地留存家族历史与荣耀,激励自己不断奋楫前行。
如今,刘显成的笔墨功力日渐深厚,字、画作品常被区书法家协会、区美术家协会推荐亮相重大活动展览,他在2米宽荣昌折扇上绘制的画作被长期保存于北京展览。近些年,他以笔为剑,成为荣昌多家折扇企业的扇面手绘师。创收谋生的同时,他还不忘回馈四邻八乡,走村进社免费书写春联祝福,深受大家喜爱。
“未来,我会接续用笔书写美好生活,带领子女传承好刘氏家风。如同其他刘氏族人一样,在家族精神力量牵引下孜孜奋斗、逐梦幸福,积极弘扬和践行刘氏昂扬向上的家族精神。”刘显成坚定表示。
融媒体中心记者 蒋坤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