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日前印发实施的《荣昌区濑溪河流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规划》(以下称《规划》)提出,要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两山”转化保障机制,努力创建荣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绿水青山长效保护机制。
要全面推广林长制、河长制。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山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建立区级、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林长+网格护林员工作组织体系,加快“智慧林长”建设。优化健全河长制工作机制,完善三级河长体系,加快推进“智慧河长”建设,加强与周边区县协作,构建开放性、共享化、全民式的河库管护模式。
要健全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环评审批流程,完善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机制,拓展“网上办”“掌上办”,进一步提高环评审批效率。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创新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等方式,按照污染排放绩效和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科学制定差异化的管控措施。
要创新绿色金融政策撬动机制。深化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在公共采购、金融支持等领域实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对企业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措施。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在内部业绩考核中的比重,支持将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环境风险等级等指标纳入信贷发放审核流程,增强信贷资源绿色化配置内生动力。
要探索生态保护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整合生态保护修复相关资金,通过结对帮扶、“云课堂”培训等线上线下方式,加大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支持力度。到2026年,区域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大于3%。
要完善生态补偿护河机制。以濑溪河(荣昌段)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上下游镇街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协议”制度,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濑溪河沿线镇街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促进濑溪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2026年,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稳定提高。
《规划》提出,要探索建立绿水青山量化评估机制。
一方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围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生态产品政府采购、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培育、生态产品质量认证、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等方面,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体系。完善荣昌生态产品目录清单,科学评估各类生态产品的潜在价值量。
另一方面,建立绿色GEP考核体系。在绿色GEP定量核算的基础上,建立不同时期地区生态资源价格和社会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区域发展质量变化情况的常态化跟踪评估。
《规划》提出,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持续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确权工作,开展水流、森林、山岭、滩涂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台账体系。深化水权交易试点成果,依托国家水权交易平台,持续开展区域用水权交易,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盘活农业水权的使用率和经济价值。创新“荣昌猪”产业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依托龙头企业探索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实施“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公司+合作社+农户+保底价+市场二次连动”的“二次分红”方式,以及“土地流转优先返聘”等利益连接方式,保证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规划》提出,要创新跨区域协同合作机制。
要深化跨流域跨区域生态保护合作。与四川泸县等地区在濑溪河水岸沿线的深度合作,共同谋划布局实施一批河道清淤、岸坡整治、岸坡绿化、水土流失治理、新建生态湿地等工程。加强区域协作、上下联动,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大力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行动,充分保障下游水生态安全。共同参与水生态环境规划、开展重大项目联合审批、实施跨省河流环境整治、共享水质监测信息等,大力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要完善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各镇街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加强水、大气污染应急联动处置和联合执法,形成监管合力。完善与大足、泸州、内江等周边地区的联防联控机制,强化跨区域、跨流域深度治理,完善专项会商、执法应急联动、监测联动、信息共享等机制,减少输入性、传导性污染,实现共建共治共管共享。
要创新跨区域产业合作机制。推动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构建川南渝西一体化大市场,完善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分享机制。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