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融媒体中心出版 刊号:(渝)2019526 本报热线:87339716 广告热线:87338686订阅热线:87338686






2023年07月26日

深耕研发“沃土” 让养殖更“智能”

——记重庆大鸿农牧机械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邹游

邹游(右)和团队成员调试设备

最近,邹游团队总算“苦尽甘来”。

他们历时两年完成的一项发明,填补了行业领域的空白,正在提交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和申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2019年,邹游来到荣昌,得知重庆大鸿农牧机械有限公司(下称“大鸿农牧”)是一家专业从事养殖设备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邹游欣然接下“橄榄枝”,担任大鸿农牧研究院副院长,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带领技术人员进行农牧机械新产品设计和革新研发,准备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大展拳脚。

刚进企业第二年,邹游就接到了棘手的项目。四川省绵阳市一家养殖场出了道难题:我们猪场采用的传统干料线问题很多,一是干料粉尘大,会增加猪的呼吸道疾病,二是生猪疫病可能通过粉末传播,三是不仅出栏周期长,还不符合环保要求。你们能不能把干料线升级成液态料线?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设计研发什么!”接过“烫手山芋”,邹游心里其实也没底,“养殖场所说的液态料线是一套液态料食喂系统,尽管国内养殖场在使用,但设备都是进口的。换言之,这套系统在国内还是一项空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能不能完成,我们不知道,但必须试试。”

没有先例,只能学习国外视频,邹游团队多次踩点养殖场,反复设计图纸,加班更成了常态。紧接而来的是,不断失败、不断调制。通过10多次调试,自动化输送等基本功能完成了,但是试用效果却不好。邹游团队较上劲,“扎营”猪场,记录猪的进食时间、食量等数据,继续调试改进设备,最终在2022年底完成了这套市场价值80多万元的系统。仅半年时间,已有8家意向客户投来“橄榄枝”。

在邹游看来,作为一名研发工程师,除了要具备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更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采访中,邹游打趣道:“提到‘80后’和‘研发工程师’,我们脑海中多半是衣着光鲜的‘白领’,但我的工作其实和这些词没多大关系。”

一次值夜班,凌晨2点左右,邹游巡检时发现成品物料粒比较大,初步推断可能是内部筛网出现断裂,需要对筛内进行检查。当时正值盛夏,筛内温度高达50度。邹游钻进设备里检查,果然和他判断的一样。由于是半夜,值班人员很少,邹游立即想出办法及时止损。从筛内出来,邹游全身已经被汗水打湿了,但他甘之如饴,“夜班生产指标不能耽误,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停工停产,会造成公司重大损失。”

凭借务实的工作作风,邹游这几年带领研发团队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

设计倾斜式转运轨道车,并成功申请发明专利,该产品已经为养殖场创造600多万元销售额;

猪场智能饲喂器,一款专门为小养殖户量身定制的产品,能为养殖户降低几十万元的投入成本;

猪场水帘降温系统,不但能解决高温闷热的问题,可在5分钟内将猪场的温度降低8℃,同时还能使空气保持流通,极大改善猪舍环境;

此外,在制造工艺上,通过和利用割炬预热和保温技术,解决了加工车间不锈钢和碳钢、不锈钢和铸铁焊接开裂的问题……

干就要干到最好,邹游一直这样要求自己。这几年,邹游带领团队完成各类项目60多项,获得19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两项被评为重庆市科学技术成果。

新产品研发永远在路上,对邹游来说,所谓的“苦尽甘来”只是暂时的。尽管邹游只有37岁,但两鬓已经冒出了许多白发,“我们的产品更新快,一款产品通常只有几年的生命,需要我们研发人员始终保持紧迫感,不断改进、完善、更新产品。”他说,研发工作是枯燥辛苦的,但让他欣慰的是,来到荣昌的4年时间,他已不知不觉爱上了这座城市,尤其是区里的一系列人才政策,让他倍感温暖,免去了很多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研发中。

邹游说,他将带领团队继续在研发路上不断创新、不断攻坚克难,重点推动智能化养殖,大力推广生猪大数据建设方案和楼房式养殖模式,为推动大鸿农牧成为世界顶级畜牧设备供应商而不懈努力。同时,也希望自己能通过专业所长,为荣昌的科技创新、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光慧

--> 2023-07-26 ——记重庆大鸿农牧机械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邹游 1 1 荣昌日报 content_16653.html 1 深耕研发“沃土” 让养殖更“智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