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荣昌统战工作结缘,源于2009年撰写六个荣昌统战历史人物。那时,荣昌县委统战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计划出《统战印记·荣昌英才》,收录60个境内统战人士生平事迹、传奇经历。具体负责统筹编撰工作的是老专家黄石声,他跟我介绍了一下情况,就让我负责撰写六个统战人士的历史。
那时,我从外地回荣时间很短,对荣昌历史人物比较陌生,为此向黄石声老先生要了一些资料细看,揣摩这类文章的写法,最终完成了撰稿。
我并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从事统战工作。机缘巧合的是,县委统战部在物色一名编辑内部刊物《荣昌统一战线》的专业人员,因我多年从事文学创作,对编辑书籍和刊物有一些经验,于是就这样进了县委统战部,主要工作就是编辑这本刊物。
严格说来,这是对我的一次挑战。虽然与图书、杂志打交道多年,但从来没有涉及过统一战线领域,为了了解中国共产党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历史渊源、发展历程,我没日没夜地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因为我觉得,只有充分了解了“统一战线”的来龙去脉,才能把握《荣昌统一战线》这本刊物的精神实质和文章内容。
在县委统战部各领导的指示和鼓励之下,我一边认真学习统战知识,一边努力做好统战工作,很快进入“荣昌统战文化”工作重点,并充分利用我多年文学创作的经验,与宣教科的同志一起,组织了县内一批文化人,撰写并编辑了《荣昌统战故事》《荣昌统一战线·抗战追忆》《旗帜风采·同心力量》、渝西明珠·统战文化系列“纪念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丛书(专集《辛亥青史》、长篇历史小说《巴蜀都督张培爵》《辛亥名将郑英》《辛亥传奇将军余际唐》)等书籍,也接受重庆市委统战部委托编撰了《统战故事100》(上下册),以及《荣昌统战文化简明读本》(第一辑、第二辑)等。每个季度一期的内部刊物《荣昌统一战线》也按期出版,在全市统战文化工作中名列前茅。
我是本地人,但因在外省生活了十几年,于我而言,荣昌的历史文化非常陌生。恰恰是在县委统战部工作的两年,是我开始了解荣昌历史文化的重要时段,通过统战工作这个平台,我重新融入荣昌历史文化和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用我的视觉和感受,去诠释中国统一战线思想在荣昌统战文化中的指导意义,并有了一些创新工作,得到县委统战部各位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中国统一战线思想已有百年历史,它在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有不同的做法和意义,它与“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锻造出来的,经受起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考验。在宏大的统一战线思想指导下,我们如何做好具体的统战工作,挖掘统战历史,结合统战工作方方面面,形成统战文化,只是一个方面,我们更需要在多党合作、少数民族、非公经济、侨务、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等方面下功夫,从历史脉络里寻求做好各项工作的方法,在新时代唱好中国统一战线的凯歌。
人与人之间讲究缘分,人与工作之间也要讲究缘分。我从外省回荣后,一度像外地人那般看荣昌,说到某个镇,不熟悉;说到某段历史,不了解;说到某个人,也觉得陌生。曾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在边缘地带生活,十几年的外省生活,没有融入进去。本是土生土长的荣昌人,却又像外地人,像是在一个虚无缥缈的时空,双脚踩不到坚实的地面。
在县委统战部那两年工作之余,我会利用周末走进各镇,看到某处遗迹,追问它的历史;看到某座旧屋,联想它是哪一位统战历史人物的旧居;听到一段故事,又会想到这个故事与统战工作是否有关系。繁忙的工作,充实的周末,宁静的心态,认真地创作,构成了我那段时间的生活状态。我一点一点地融入荣昌的历史文化,一点一点地重新熟悉脚下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一点一点地从统战工作的陌生到熟悉,又从统战工作转移到宣传文化工作,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流进荣昌的山水里过滤,历史里沉淀,也将一份爱乡情结装进一篇篇文章里,更是将一份爱国情怀揉进生活的点点滴滴,再传输给身边那些在生活中感到迷茫的人。
古人说“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与荣昌统战工作的缘,恰是因为当初的我不了解统战,因此给了我一个地方,让我深入地了解中国统一战线思想。如今看来,其实每个人内心里,在自己的人生规划里,也需要有一些统战思想,比如将自己各种各样的渴求糅合成一个目标,或许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时突破选择的彷徨,这不就是给自己一个“统一战线”的理智人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