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融媒体中心出版 刊号:(渝)2019526 本报热线:87339716 广告热线:87338686订阅热线:87338686






2023年08月28日

石头“雕”出幸福来

●云 晖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一块普通平常的石头,经石雕艺人精心雕琢,其作品就呈现生命与灵性。石作,是一门传统技艺,历经上下五千年散枝开叶,传承与发展,历久弥香。

传统石作分为大石作和花石作,大石作匠人称为大石匠,花石作匠人称为花石匠,石雕制作或石活的局部雕刻即由花石匠来完成。

走进森林石雕艺术厂,满眼都是石雕艺术品,雕刻完工的石桥栏板、栏杆整齐排列,精雕细刻;石狮、石虎或坐,或卧,各具形态;石栏杆、石匾、石碑、门墩石、抱鼓石、磉礅石,件件构思巧妙,雕刻精美。用双手打造出这个艺术世界的,就是刘森林,一个不到40岁却已在石雕世界里磨砺20年的小伙子。

刘森林,1987年出生,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再嫁。他跟着婆婆和二叔一起生活。外公曾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谋生要学一门技艺,有艺在身,才能行走天下,他暗暗牢记于心。

2002年,刚15岁的刘森林来到全国有名的石雕之乡——福建惠安县,学习石雕技术。

在这里,刘森林遇见了人生中的贵人——四川安岳人何绍君。何师傅石雕技艺精湛,经他手做的石雕很多都出口到日本、东南亚国家。刘森林的机灵和勤快很快赢得何师傅的认可,把他视为亲儿子一样看待,他也视师傅为他人生中的良师益友。就这样,刘森林走上了石雕艺人之路。

石匠活是门辛苦劳累的手艺,每天跟石头打交道,不是大锤、二锤、钢钎,就是楔子、錾子、手锤。当时他个子小,石头活又多是重体力活,他便选择了学石雕。他原以为学习石雕是个技术活,会轻松一点。才刚开始,就让他吃尽了苦头,一天下来,錾子把手磨出了血泡,拿手锤的手疼痛难忍,手臂抬不起来,腰也直不起来,铁锤砸伤手脚更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冬天,双手皲裂,脓血直往外冒。

打工学艺那几年,刘森林跟着师父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学习了东西南北各种石雕工艺技法和雕刻风格,他的石雕技艺也日渐成熟。

6年多时间,刘森林一边努力学习技术,一边寻找自己发展的机会。在沈阳做工程时,有幸认识了大足区博物馆的毛世福老师。在毛老师的帮助下,2008年,刘森林在大足开始创业,开了第一家石雕厂,并在此娶妻生子。有了温暖的家,也就有了一份责任,肩上担子更重了。尤其是当了父亲后,刘森林更觉得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肩。

随着业务的扩大,他发现荣昌的发展势头迅猛,石雕产品需求旺盛,他又抓住时机把石雕加工厂搬到荣昌。

从事石雕手艺以来,刘森林参与过很多大型石雕工程。在贵州铜仁一座山上,他与10多名石雕艺人花了6个多月时间,完成了10多米高的观音雕刻。在合川钓鱼城工程中,他整整做了大小70多个石雕。各种规格的石料,每块石料轻则四五百斤,重则可达几吨,要把这些巨石变成精美雕塑,难度很大。

从拜师学艺到现在,20年来,经过他手雕出来的石雕艺术品数以千件。一个个精美的石雕,浸润着他的匠心和汗水。他已把自己的生命融入每一件石雕作品中,上面刻满了他的执着和爱的温暖。

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精美的石头能给勤奋者以收获。刘森林就是这样一个人,勤奋雕刻,执着石雕技艺的学习与创新,在荣昌这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热土上,凭借一块块石头,“雕”刻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精彩人生。

【作者简介】

兰荣辉(笔名云晖),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建筑》《中国建设报》《中国民族报》《中国应急管理报》《建筑工人》《中国青年作家报》《青年文学家》《作家文摘》《东坡文艺》《渝州》文艺等报刊及中国诗歌网。小说《较量》获江苏省昆山市文联、作协征文比赛优秀奖。诗歌《巴马,以一粒红豆焕发无限生机》获广西河池日报、文联征文优秀作品奖。

--> 2023-08-28 ●云 晖 1 1 荣昌日报 content_17091.html 1 石头“雕”出幸福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