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融媒体中心出版 刊号:(渝)2019526 本报热线:87339716 广告热线:87338686订阅热线:87338686






2023年09月01日

退役军人张兴晴——

换装不换心 甘当道路安全“守护人”

张兴晴(中)与同事在治超站检查车辆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我们冲锋在前。”这是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张兴晴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张兴晴,1989年入伍,1992年退伍。作为一名“交通人”,张兴晴已脱下军装在交通执法一线工作了33年。

在同事眼中,他工作认真负责,作风顽强,完成任务从不打折扣;在群众眼中,他始终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冲锋在前从不讲条件。

8月2日16时许,因暴雨天气,导致我区部分道路路面出现积水。为保障道路畅通,张兴晴第一时间带领支队执法人员展开巡逻。巡逻至广顺工业园一低洼处时发现,该路段排水通道被树叶淤泥等杂物堵塞,造成大量积水,并有两辆小型轿车抛锚被困水中,车上3名驾乘人员焦急万分。

张兴晴见状,立即用锥形桶对该路段实施封锁,将执法人员分成两组,一组负责疏通道路、紧急抽排,他和二组负责前往积水区,解救被困的3名驾乘人员。18时10分,路面积水逐渐排空,被困人员被转移至安全地带,交通恢复畅通。

“多亏你们紧急救援,要不然我们还不知道会被困多久。”看着群众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张兴晴也顾不得擦掉身上的水和泥巴,又紧急赶往下一个巡逻点。

“看着车辆和行人顺利通过后,我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在交通执法一线的道路上,无论是冬抗凝冻或是夏抢水毁,张兴晴总是那个冲在第一的“排头兵”,因为他深知,保障畅通是“交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险情,他会毫不犹豫地坚守阵地。

在多年的执法工作中,张兴晴发现,传统治理车辆超限超载等违法行为,主要采用定点治超与路面流动治超相结合的“人海治超”战术,难以实现逢车必检,也容易产生货车冲关、执法冲突、执法路段公路不畅通等矛盾。

“货车超限超载不仅严重破坏公路基础设施,还威胁交通安全,易引发交通事故。能不能运用科技手段,走出一条‘科技+源头’的治超新路子?”张兴晴的想法得到支队大力支持。

2011年,该支队在双河街道许家沟治超站首次采用静态称重和动态称重相结合的新系统,这一系统具备高精度测量、不停车称重等多项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治超手段的科技含量和治超工作的效益,随后在峰高、广顺、安富、直升等镇街治超站得到普及。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越是恶劣天气,越要外出巡查道路;在打非治违中“斗智斗勇”……用他的话说,作为军人,他用青春保卫祖国山河;戎马归来,他用责任和担当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奋斗。张兴晴表示,退伍不退志,退役不褪色。军队生活教会了他坚强和奉献,不管已经退役多少年,他都会保持军人本色,在工作中尽己所能、发光发热,用辛勤和汗水续写“交通人”新的人生故事。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泽美

--> 2023-09-01 退役军人张兴晴—— 1 1 荣昌日报 content_17146.html 1 换装不换心 甘当道路安全“守护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