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各组工作情况如何?轮作翻地、育苗、移栽进度跟上没?”
近日,重庆市荣昌区黍隆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下称“黍隆农业合作总社”)副总经理张科,照例在微信“家庭农场主生产群”里“检查”工作。
“今年基地的玉米采收工作全部完成,计划明天开启蔬菜轮种移栽,完成沙坝子村和石碾村交界处的20多亩地。”正用电脑录入组员当天上班信息的涂云联,同群里其他7位家庭农场主一道据实应答。
得到张科的“认可”指令后,涂云联当即在微信“组长生产群”中发出通知,安排机械组、生产管理组次日集合时间与地点,明确具体机耕、移栽区域和有关注意事项。
如是工作,涂云联几乎每天都在重复。履职才1年,她已是黍隆农业合作总社的中坚力量。
涂云联是荣隆本地人,拥有多年社区工作和商铺经营经验,性格随和、干事沉稳,模样和心态一点不像近50岁的人。
“正是看中她工作踏实上进、群众和组织工作经验丰富,我们才高薪聘请,让她成为黍隆农业合作总社的首批家庭农场主!”谈及这位像姐姐一般的同仁兼助手,张科一脸敬佩与感激。
黍隆农业合作社是荣隆2021年引进玉米种子、鲜食玉米、青贮玉米生产加工及销售企业——重庆十九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后,由“8个村集体经济+公司”共同成立。张科是总社“经营主体、职业经理人、新型农民”梯次农业经营体系中的职业经理人,涂云联是新型农民中的一员。
涂云联去年10月入职时,首年试制种玉米工作已全部结束,便被派驻到企业的南繁南鉴海南基地接受专业培训,学习育苗到收种全过程田间管理技术,并同步管理600多亩、4个品种的玉米制种工作。
“从产出率可以看出,涂云联的学习成果特别突出。回来后,我们放心地把‘十九行101’精品品种交给她管理。”张科感慨,“玉米制种比常规玉米种植难度大,种植管理技术要求高。大到人工育苗、移栽、去雄、除杂、授粉和采收等时间把握和技术掌握,小到叶龄、花粉优劣等细节观测,她都烂熟于心,堪比有多年制种经验的老师傅。”
今年,荣隆镇市级玉米制种基地面积达1.1万亩,其中镇域内稳定制种面积4000亩、带动四川省隆昌市石碾镇稳定制种面积400亩,产值近1000万元,产业效益立竿见影。同时,解决周边400余名群众就业,全年助农增收300万元以上。根据规划,基地面积明年将扩大至2万亩,亟需“新农人”充盈农业经营体系,引领推动乡村农业现代化。
“我们正聚力人才挖掘和培育工作,将组织涂云联等先锋队言传身教,在川渝地区加快组建一支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带不走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早日建成综合产值10亿元的一流南方玉米种业创新高地、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奠定人才基础。”张科表示。
“现代化的种植技术、高含金量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和老百姓获得的真金白银,让我们看到了玉米产业发展前景。我将用好学习和培训机会,练好玉米制种技术和管理‘基本功’,引领更多‘新农人’加入家庭农场主阵营,一起在乡村沃野施展才华、成就梦想、实现价值。”涂云联信心满满道。
融媒体中心记者 蒋坤红 通讯员 肖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