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融媒体中心出版 刊号:(渝)2019526 本报热线:87339716 广告热线:87338686订阅热线:87338686






2023年11月22日

稻虾养殖绘“丰”景

——记我区“返乡入乡创业明星”雷庆国

雷庆国(左一)和村民交流养殖技巧

开栏语:

近年来,荣昌持续叫响做亮“123456”营商环境品牌,大抓现代产业体系、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一大批优秀创业者涌现出来。

本月初,全区2023年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大会宣读表彰文件,为获得“返乡入乡创业明星”殊荣的企业或个人代表授牌颁奖。即日起,本报开设“返乡入乡创业明星”专栏,聚焦获奖者真实励志的创业故事,展示他们敢闯敢干、开拓创新、永不言弃的创业精神。

11月16日清晨,吴家镇含珠桥村养殖户雷庆国早早来到稻虾养殖基地,开始劳作。

他沿着虾田边娴熟地将沉淀一夜的地笼捞起、轻抖,一只只小龙虾便滚落到筐中。不一会儿,筐里就装满了拇指大小、色泽青黄的虾苗。

“现在是育虾苗的关键时节,我们每天早晨7点就要用最快的速度开始收笼,不然时间久了,地笼里的虾苗会缺氧而亡。”看着筐内活蹦乱跳的虾苗,今年43岁的雷庆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走这条路子的确对了,养稻虾确实有‘搞头’!今年基地水稻和小龙虾的年销售额预计可达130万元。”

雷庆国与稻虾的“结缘”缘于一次偶然。

2018年,雷庆国在浙江一家工厂打工。每月虽然能拿五六千元的工资,但离家远,不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便想回乡找个离家近的工厂上班。在一次和朋友聊天时,他“嗅”到了养殖稻虾的“钱景”,便动了回家创业的心。

说干就干!2019年初,雷庆国辞掉浙江的工作,在当地养殖大户处学习了三个月稻虾养殖技术后,便回到含珠桥村,拿出多年积蓄的50万元,流转土地60余亩,成立了荣昌区雷庆国种养殖家庭农场,走上了养殖稻虾之路。

规划养殖基地、选购虾苗、购买有机肥……凭借学到的技术,雷庆国的稻虾养殖基地基本成型。正当他憧憬着1年后的丰收时,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击。

那年夏天的一个晚上,雷庆国发现田埂边不少虾在往上爬,“坏了,虾可能害了病。”雷庆国说,“别看当时天气温度高,我这心比冰窖还凉。”现在回想起来,雷庆国心里还隐隐作痛。当年,基地60余亩小龙虾几乎全军覆没。

然而,这次失败非但没有让雷庆国打退堂鼓,反而激起了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开始通过书本、网络自学稻虾养殖技术,多次向周边稻虾养殖大户“取经”,不断积累养殖知识。

2019年底,雷庆国在朋友的提醒下,这才找到了之前失败的原因:养殖环境不行。

“基地过去是种莲藕的,莲藕所需的化肥和农药比一般蔬菜要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土地沉积了不少化肥和农药,这才导致小龙虾大面积死亡。”雷庆国说。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得知原因后,雷庆国对基地进行了升级改造。

在朋友的指导下,雷庆国将全部水田的水都抽干消毒,暴晒了半个月,又加上石灰、生物有机肥等进行土壤环境改造。改造结束后,随机抽取10块田的土壤送去附近的实验室检测,直到土壤值恢复正常,他才开始重新养殖。

第二年,不服输的雷庆国找亲戚朋友借了30万元,并把养殖面积扩增到280亩,重新开启了“稻虾路”。

有了“前车之鉴”,雷庆国这次养殖格外细心。从虾苗的选择、饲料的投放,再到地笼的投放位置等,他都没有一丝懈怠。“早上7点出门,晚上8点回家,当年我几乎是住在田坎上了,生怕出了意外。”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批小龙虾在雷庆国的细心管护下茁壮长大,成了市民的“餐桌美食”。当年,280亩的稻虾养殖基地年产小龙虾4万余斤,销售额高达90多万元。

收获了“第一桶金”,第三年雷庆国便把基地扩展到580亩。如今,雷庆国的稻虾养殖基地可年产小龙虾8万斤,产值超100万元;年产水稻20余万斤,产值超26万元。

致富不忘乡邻。不少村民看到雷庆国“富起来”,慕名而来请教养殖技术,雷庆国从不“吝啬”,总是为大家耐心讲解。如今,在雷庆国的带领下,含珠桥村有近10户村民发展起稻虾养殖产业,目前,全村养殖稻虾面积达800余亩,其稻虾养殖基地还常年提供70余个固定岗位及部分零工岗位,带动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出色的稻虾养殖能力,让雷庆国在荣昌首届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动周上被表彰为“返乡入乡创业明星”。面对这份“明星”荣誉,雷庆国表示,接下来,他将继续钻研养殖技术,不断提升产量和效益,带动更多村民发展稻虾养殖产业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 雪

--> 2023-11-22 ——记我区“返乡入乡创业明星”雷庆国 1 1 荣昌日报 content_18247.html 1 稻虾养殖绘“丰”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