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是家家户户“打扬尘”的日子,那是一年一度规模最大、清洁最彻底的一次大扫除,无须官方宣传,民间自发,全民动员,世代传承。
打扬尘,前一夜(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是祭灶、送灶神去天宫参加“年终总结会”的日子,人们净茶净果侍候,烟花爆竹欢送。从小年夜起至除夕夜年夜饭前,灶王爷“离岗”七天,回天述职,这段时日,不理人间事务。
送走灶王爷,从腊月二十四日起,家中房前屋后,百无禁忌,动土、钉钉、打扬尘、搬动家具和疏浚阳沟阴沟,一年中全家总动员的大扫除活动序幕全面拉开。
所谓“扬尘”,就是“扬起的灰尘”,在没有清洁能源的年代,农村燃料以柴禾为主,因火成烟,小土起尘,屋内外的墙上、壁上、屋梁上,挂满灰尘,不足为奇,特别是蜘蛛网上下左右、东南西北密布,因为有网,所以经久不落,扬尘更加突出,特别是农村的土墙、瓦房和楼枕(搁物阁)上柴草堆放较多。过年时节,砍来一些竹叶,绑于长竹竿上,作为临时扫帚,清扫屋子,头戴草帽、围裙包头,先扫屋顶,再扫墙壁,最后是地面。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通常情况下,还得将楼枕上的陈年干柴干禾、好柴好料翻下来,以备过年烧得更火旺,意为红红火火、兴旺发达,然后换上一些新收采的柴禾。同时,将平时不爱收拾整理的大家具、床铺等进行清洁、归整、摆设,以示新颖、别致和干净整洁,体现新年新气氛。
这个过程就叫“打扬尘”。
打完扬尘,按习俗,得把灶头上方“火炕楼”长年悬挂的一瓦罐水换掉,据老人说,那水罐作用是“镇火”,天一生水,水能克火。换掉的方法就是:带上香蜡纸烛,盐茶米豆,提上瓦罐去井边,烧完香蜡纸烛后,从井里换取一罐新鲜井水,提回家重新挂在“火炕楼”上,一年一度重新开始,以此防患新年灶前无火患,平安无灾。
俗话说“老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打扬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年末打扬尘有“除陈布新”之意,蕴含着“推陈出新”“辞旧迎新”“破旧立新”的愿望和期盼,其用意是要把一切霉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以崭新的吉愿迎接新生活。
打完扬尘,挑阳沟、疏阴沟,清除杂物、堵塞物,把粪坑挑干净,保持所有水沟通畅,以备来年春雨季节房屋内不受潮,气温逐渐回升不滋生蚊虫等有毒有害的动物,不至于影响身体健康。
同时,把过年前的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把房前屋后竹木山地里的杂树杂木,砍得干干净净,规规矩矩,整整洁洁,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除夕夜,接灶神,吃完团年饭,再摆上净茶净水、炒米糖、香蜡纸烛等,迎接灶神回家,请灶神回“岗位”掌管自己的“日常工作”,保佑烧茶做饭顺利。
除夕夜,不仅是灶房内,每一间屋都要保持油灯长明,灶膛内还得有一块通夜燃烧的木炭火,以保持红红火火、亮亮堂堂、干干净净的场面,一家人守岁迎新年、欢迎灶王爷回家。
腊月二十四日,“打扬尘”这一春节习俗你还记得吗?你还在继承、沿袭这一习俗吗?
其实,打扬尘也是新时代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事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