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腿残疾但自强不息,学医有成且一心为民——这是乡亲们对张玉成的赞美。
今年53岁、家住龙集镇六合村的张玉成,从1997年至今,已经在村卫生诊所坚守了半生。27年时间里,他接诊十万余次,默默守护着川渝毗邻地区数千村民的健康。
近日一大早,天刚微亮。虽然远未到上班时间,但张玉成简单捯饬后,就着急忙慌地朝诊所赶。
“这个点来的人多,必须早点来。”张玉成解释说,“在村里,大多数人选择一早一晚来拿药,不耽误干活。”尽管走路一瘸一拐,但他速度不慢,不一会儿就到了诊所,此时,已经有村民等在门口了。
“张医生,我拿点感冒药。”
“感觉哪里不舒服?”
“其他没啥,就是喉咙痛,一身没力。”
“我给你开点药,按时吃。年纪大了会恢复得慢一些,这两天多休息,农活先别急着干……”三言两语之间,张玉成不停地叮嘱,怕村民看不清药方,又逐字逐句地讲解用药剂量。
他的细致入微,让周边川渝多地的村民都成了“老顾客”,也让他一天8小时都守在卫生诊所内,“怕村民来了找不着人。”
村医收入低,是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张玉成选择这个“行当”?还得从他的“跛脚”说起。
小时候的张玉成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活蹦乱跳,可惜8岁那年患了化脓性骨髓炎,左腿因此变成三级残疾。小学到初中这段日子,他每天都要承受钻心的疼痛。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症状并未缓解反而恶化,当左脚被医生确诊为股骨骨髓炎后,张玉成每年都要经历脚化脓烂穿的风险,即使手术后也不断复发,每次治病休养都需要几个月。
张玉成曾听见有人劝父母放弃:“你这娃娃医了干啥?医好了也没用。”这样扎心的话,也让他暗下决心:我不仅要好好活着,还要活得充实,证明自己不是“废人”。
18岁那年,在一位老中医的帮助下,张玉成的病得到了根治,病虽然治好了,但左腿永远停在了8岁时的样子,直到今天,左侧的大腿周围还有六个大坑,其中最深的一个接近一寸,紧挨着骨头。
“我自己是苦过来的,就想为别人减轻一点痛苦。”抱着这样的初衷,1995年,张玉成作为助残青年对象,前往江津特殊教育学校学医。1997年结业后,他毅然改造了自己的住房,开起了卫生诊所。
这一干,就是27年。
翻开最近一年的“入账”:村民药钱,3元、5元、7元、15元……一年下来记了百来笔、上千元,有的结清了,有的还没音信,但张玉成从不抱怨。行医以来,病人有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无论天晴下雨还是通宵达旦,甚至一晚上出诊好几个病人,也从不收出诊费。
相比“入账”,张玉成的另一个账本就“可观”一些了。
扛着养家的重担,为了不放弃村医的事业,张玉成找了个“在家门口挣钱”的法子——搞养殖。
这几年,只要没有诊疗工作,张玉成便偷空自学,久而久之,从一窍不通的“小白”成长为“养殖土专家”。猪圈里安装的浴霸,是从周边养殖户学到的“小窍门”;天冷了鸡不生蛋,他给鸡圈安装了窗帘保暖。
眼下就有几笔入账:发展20亩小龙虾,近期卖虾能入账2万多元;牛蛙卖了700多斤,入账5000元……发展养殖,一年为家庭增收六七万元。
两笔账算下来,明眼人都能看出哪个账本更有“搞头”。可张玉成不这么想,他宁愿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村卫生诊所,只利用零碎的时间发展养殖,为的就是力所能及地帮助村民。
在他眼中,病来如山倒,对医疗资源并不丰富的基层来说,村医就是“山倒”时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的人。
旁人替他担心:“做村医挣不来钱,图个啥?”
张玉成却甘之如饴:“村医收益虽少,却是我的初心。”他用自己的行为,展示着坚持是对岗位的最好诠释、是为民服务的最好注脚。
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