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清流镇龙井庙村珑景妙果园,齐人高的柑橘树连片成林,饱满幼果簇拥枝头,智能喷淋设备均匀喷出细密的水雾链。村民们穿梭林间,有的给柑橘树除草,有的松土追肥,有的修剪枝叶,火热的繁忙景象绘出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大家注意,初夏至仲夏时期是柑橘类树种管理的重要时期,管理得当,不仅树势丰满匀称,还能硕果累累,我们除了要保果壮果外,还要控制营养生长,预防病虫害……”齐人高的柑橘树间,清流镇龙井庙村党总支书记况朝贵正手把手指导村民做好柑橘树夏季管护。
“果园不仅是集体经济,关乎村民切身利益,还是‘种植样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柑橘产业示范效应,所以日常管理更要高标准、严要求。”况朝贵一边环视这片果园一边介绍。
近年来,为做大做强柑橘产业,提升柑橘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龙井庙村先后引进两位业主成立重庆市珑景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重庆沁恬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分别以“年收益分红”“先保底分红再返租”两种方式,探索“村集体+业主+农户”合作模式,保障村民“保底土地租金+优先用工”收益稳步增长。目前,该村主要以种植血橙、春见、沃柑等为主导产业,已形成规模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全部挂果后年产值预计达480万元。
况朝贵表示,去年,该村“柑橘+基地”的村集体经济初见成效,第一期200余亩果园中的部分血橙首年挂果,产值达40余万元,村集体获益近7万元。
在况朝贵看来,村级集体经济柑橘产业园的建设,不仅盘活了村里的土地资源,还为村民农闲时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我在基地做工,离家又近,还不耽误家里活,守着家门口就能挣外快。”在龙井庙村集体经济柑橘产业园,48岁的龙井庙村5社村民谢成先正忙着给柑橘树除草,“我家有4亩地流转到村集体经济,每年除了能分红外,还能到柑橘基地务工,一年下来能有4000元收入,我很满意。”农闲“手不闲”,谢成先和周边许多村民都选择来基地“兼职”上班。
况朝贵介绍:“柑橘基地平均每人每天工钱是70元至90元,一年要发放农民务工工资13万余元。后续的整形修枝、喷施肥料、疏花定果、病虫害防治、适期采收、包装运输、树体保护等工作,都能持续吸纳大量劳动力。”
龙井庙村的柑橘产业发展势头日渐强劲,不只得益于多年来该村坚持把柑橘产业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还得益于龙井庙村大力推进的“数字化”建设与运用。
原来,龙井庙村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市级、区级有关脱贫攻坚衔接、设施设备改造等项目资金,于部分基地率先示范建设水肥一体智能灌溉系统。14个伫立基地的大喷灌、3000多个隐匿在柑橘树根部的小滴灌,可一键完成13人的浇水施肥工作,降本增效和引领作用明显。
此外,龙井庙村紧盯存储难、展销难、产业延伸难、融资难等柑橘产业“卡脖子”问题,未雨绸缪、主动求变,在“柑橘+工业”上打出系列组合拳——争取镇级支持,在村内的“川渝交界”地打造黄桷滩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智能展示中心,作为荣昌、内江、隆昌、资中等地柑橘种植户技术交流学习、智慧信息收集、宣传销售的重要平台,助力荣昌唱好“双城记”;建设冻库、智能分拣中心,保障柑橘错峰销售,提升产品价值,实现柑橘果品、果感筛选,包装等全程智能化、现代化、自动化;率先迈出二产之路,延长产业发展链条,首创“荣遇棠橙”血橙品牌,推出的100%NFC血橙果汁产品远销广东、福建等地,拓宽鲜果销售渠道的同时为村集体增加收益;在集体经济柑橘林中,投资16万元建设1200余米智能轨道交通系统,解决丰收季柑橘下山运输和管护期肥料运输难题。
如今,龙井庙村“做活”柑橘特色产业,“搅活”了乡村振兴这一池春水,正带领全村群众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况朝贵表示,作为2023年荣昌区担当作为先进集体,未来,龙井庙村将进一步完善产业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拓宽产业链,提高清流柑橘品牌知名度,推动清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提档升级、降本增效。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丹 通讯员 张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