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几天,收到了邻居送来的几个艾草做的粽形香囊,我亲切地称之为“香囊粽”。我抚摸着这几只香包,用鼻子紧紧贴着缝制香囊的布料,艾香浓郁,乡土气息也盈满了我的心间,仿佛闻到了家乡的稻花香。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幼时的我常常唱着儿歌期待着端午节的到来。我的家乡民风淳朴,每到端午节,每家每户都要泡雄黄,缝香囊,穿新衣,吃粽子。在那个不太富裕的年代里,我们唱着“过端阳,穿新衣,戴香囊,插艾蒿……”过完一个又一个端午佳节。而在这些习俗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母亲亲手包的粽子。
又到一年粽飘香,彩绳绕臂佩香囊。远在外地的我,在迷离的阵阵香味里,看见一味叫做乡愁的香引,我记忆的栏栅由此打开了。
尽管老家的小院浓翠蔽日,却也难掩绵长的粽香。香囊里清新的艾草香味丝丝缕缕,豆粽里的软米黏香浓浓,蔓延在小村的每一处角落。古旧的松木门敞开着,门上用米糊粘起来的对联随风摇曳,门前的一排万年青上晒着几床棉被,微风时不时将农民爷爷头上的草帽吹落。母亲身着大大的蓝布围裙,站在四四方方的凳子上,将一束带着露珠儿的艾叶插在门楣上,艾草香清新馥郁,飘荡在小村的上空。
幼时,最喜吃粽子,因此,也最盼端午。
端午节前,母亲会精心准备粽叶和粽馅,包括甜枣、咸鸭蛋和糯米等,用她的巧手为我们包制美味的粽子。
“看好了,这样卷粽叶,放米,然后这样包起来……”母亲轻声细语地指导着我,手上的动作轻巧而熟练。
母亲的手很灵巧,拿出几片粽叶轻轻一卷,先撩一把泡好的白米,再拣一块提前分离好的咸鸭蛋黄,接着又撩一把亮晶晶的大米,包上粽叶,捆上一条麻线,像变魔术似的就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粽子。
粽子被放进大铁锅里,盖上木锅盖。我们争着去灶台下生火,只为能早点吃上美味的粽子。先用小火烧开,等软米渐渐凝固了,再用大火烧煮。一时间,整个厨房都弥漫着悠长的粽香,动人心魄,令人沉醉。
后来离家后,读到“佳人辟新叶,婉转裹柔丝。心如青苇叶,层层有相思”,我才深刻体会到,那样幽远的气息里藏着母亲劳作时的喘息,那样鲜软可口的肉粽里藏着母亲对儿女的真心。我才明白,原来这层层粽叶包裹的是端午节的牵念,浸染的是独属于五月天的浪漫,寄托的是亲人的思念,萦绕于每一位游子的心怀。
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屈原与端午的故事,她体味不到汨罗江千年的哀怨,更不知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两千多年前那位伟大的诗人,可她知道,孩子们爱吃家乡的粽子,爱家乡的每一个端午节!
离家四年多了,也吃过不少粽子,可无论是多么“豪华”的粽子,总觉得吃不出儿时的滋味了,直到最近吃到母亲寄给我的咸蛋黄馅儿的粽子。
“这就是家的味道啊!”我轻轻咬了一口,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每当我吃到母亲寄来的粽子,那份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便涌上心头。粽子,不仅是我对家乡的味觉记忆,更是我心中永恒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