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荣昌,无论在星罗棋布的种植大棚,还是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都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有情怀,他们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创新发展,早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探路者”和“领路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市委、区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即日起,本报推出“新农人·兴农路”系列报道,讲述这些胸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家园梦想,奋斗在农村广阔田野上的“新农人”的故事,激励更多人才争做科技兴农的先行者、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者、绿色发展的推动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带领更多农民群众创新创业、增收致富。
打开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根据实时监测的温度、湿度、风力和虫情等数据,对各技术组组长作出当天病虫害防治、玉米辅助授粉等工作安排;
带领团队来回穿梭在科研材料地里,在玉米穗上套袋、取粉、授粉……成百上千次重复玉米杂交选育“规定动作”;
……
6月中旬起,荣隆镇4000亩市级玉米制种基地逐步进入玉米灌浆期,在这个直接影响玉米制种产量的关键时期,主理基地所有事务的张科丝毫不敢松懈,每天奔波忙碌在沃野田垄间,做好精细管理,防范应对高温、暴雨和大风等极端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好在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已经投入使用,现在只需利用监控探头和感应器传输的数据,就能随时掌握基地全域种植情况,并快速作出精细管理和针对性施策。”张科是重庆十九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荣隆镇市级玉米制种基地从无到有、带领川渝村民增收致富,到如今走上“数智”农业之路,他,功不可没。
2021年,荣隆镇招商引进重庆十九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注玉米新品种、新技术选育研究及推广,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鲜食玉米、青贮玉米生产加工及销售。项目具体落地事宜,公司则委派拥有近10年农业技术管理、玉米选育等工作经验的张科担任。
随即,“荣隆镇8个村集体经济+公司”共同成立黍隆农业合作总社,集成农村土地、劳力资源和上级项目,手把手培育孵化新型农民、稳扎稳打实施玉米育种和新品种选育、开展玉米与蔬菜轮作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在公司和各级支持下,张科带领团队不断前行,取得喜人成绩——
基地面积从最初荣隆境内的2000亩,扩大至辐射荣隆、四川隆昌石碾镇的1.1万亩,其中稳定制种面积超4000亩,成为川渝两地最大的玉米种业产业园,并成功创建重庆市唯一的市级玉米制种基地、农业部西南春玉米指定生产试点基地和市级玉米品种测试与特性鉴定基地;
每年实行分类梯次培育,邀请四川农业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等院校专家到村授课,培育适度经营家庭农场主、生产专班管理人员、机械操作手、专业化劳动服务人员等,累计带动川渝两地400名群众就业、增收300万元以上;
积极探索发展数字化种业,与政府、企业合作,今年建成1万平方米农业标准大棚,在川渝领先建成全过程数字化选种、育种平台,配套建设2万份规模南方玉米数字化种质资源库,为川渝各类玉米种业创新单位提供基础性标准化服务。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项目于6月中旬通过验收,基地实现田间管理、气象应对、农机使用、劳动管理、物联网云端等全程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可视化管理,大幅提高了制种针对性和预见性;
合作总社服务作用明显,利用现有农业机械、销售资质、订单市场、合作企业、科研平台等资源,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生产全过程共计12项专业化服务,推动优质种源、优质产品、优质市场全覆盖,构建立足玉米、服务川渝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同时,依托合作总社引入社会资本,出资3000万元成立重庆黍隆种业有限公司,为申报全国玉米制种生产经营许可资质做准备。
在此期间,张科从未停止学习与科研的脚步。去年6月,他成功取得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2019年至今,深耕玉米新品种研发、玉米品种测试与特性鉴定的他,参与研发审定国家级玉米品种4个、省级审定玉米品种8个,参与获得自交系新品种权3项。作为主研人员之一,他还参与了2项省部级农业科研课题、1项农业推广项目和1项区县级农业科研课题项目。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扎根玉米种业,我深感自豪。”对于未来,张科表示,他将初心如始做好玉米新品选育,带领团队每年参审新品种3个以上,迭代更新“种粮库”,助农增产增收。同时,持续做好新农人榜样带动作用,致力培育更多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为厚植农业发展动力源贡献力量。
融媒体中心记者 蒋坤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