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融媒体中心出版 刊号:(渝)2019526 本报热线:87339716 广告热线:87338686订阅热线:87338686






2024年12月09日

杨国桥凉糕——

一碗手工凉糕的“甜蜜传承”

凉糕出锅

麻辣味凉糕

当白日的喧嚣渐渐消散,夜幕降临,荣昌这座城市里的万千灯火被一盏盏点亮。位于夏布小镇的杨国桥凉糕店里,一对“90后”夫妻在明亮的灯光下忙碌着。

这家约20平方米的小店,窗明几净,摆着数张桌椅,传统凉糕制作方法图文挂在醒目位置。小店后的空间是设备齐全的厨房:大型食品盒里装着一块块待售的凉糕,旁边冰箱里,装着红糖、果酱、龟苓膏、芋圆等小料,一碗碗口味纯正浓厚的凉糕、冰粉、凉虾在这里出售给各位食客。

“老板,来三碗凉糕,打包带走。”一位中年大叔径直走进店内点单,俨然是“轻车熟路”的老顾客。不一会,凉糕端上来,定眼一看,那透明的盒中,乳白色的凉糕打底,带着些柔亮的色泽,凉糕上面均匀地淋上黏稠的红糖,有的凉糕洒上了花生米、山楂、冬条、葡萄干,有的碗里则加上了龟苓膏和芋圆,鼻尖翕动之间,时不时有红糖熬煮后的香味窜入。

“吃了这么多家凉糕,还是你们家的味道最好。”大叔一边提上凉糕一边点赞。“那是,我们一直坚持用传统工艺做,食材上佳,绝对不用凉糕粉调制。”老板娘肖万清自豪回答。

时间回到10余年前,一直在新疆生活的肖万清回家乡荣昌到小姑婆家做客,小姑婆拿出自制凉糕请她品尝。“哇!真好吃,小姑婆的手艺太赞了。”肖万清一吃便爱上了这个味道。

“好吃你就多吃点,以后做不动了,下次可能就吃不到了。”小姑婆何祖芳无奈地说,传统凉糕制作需双手搅拌,费时费力,随着年纪增长,她已力不从心,而家里年轻人又不愿意学,祖传的凉糕制作技艺即将失传。

肖万清尝遍了大街小巷的凉糕,发现很多都是用凉糕粉调制的,真正坚持用传统工艺的很少。听见小姑婆不想做了,她觉得很可惜,便萌发了学习制作凉糕的想法。

说干就干,在家里长辈的帮助下,肖万清和丈夫杨国桥开始学习制作技艺。洗米、打浆、搅拌、盛凉……凉糕制作步骤看似简单,但要做出柔润细腻原滋原味的凉糕却大有讲究。

“例如制作米浆的贵朝米要浸泡十个小时以上,使用的石灰水要静置后使用,熬制凉糕时要不断搅拌直至米浆熟透。”肖万清说,最初尝试制作凉糕时,因没掌握好火候、泡米时间、石灰水水量,导致凉糕口感不如人意。肖万清夫妻俩便多次向小姑婆“取经”,不断总结经验,还邀请亲朋好友品尝,给予意见建议。

随着凉糕制作技艺的增长,夫妻俩信心满满地在恒荣半岛开了一家凉糕店,但因门面偏僻,生意没有预期的好,两人只好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摆摊吸引人气。食品行业,味道好是硬道理,凉糕小摊随后生意火爆,夫妻俩便在夏布小镇租下临街门店,杨国桥凉糕正式开门营业,一跃成为荣昌小吃界的“新晋网红”。

生意虽蒸蒸日上,但杨国桥凉糕却不愿止步于此。为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杨国桥凉糕在口味的多样化和制作技艺上不断创新。如今,除了传统的红糖口味,他们还推出菠萝、西瓜、猕猴桃、哈密瓜等水果口味和麻辣口味凉糕共20余种。创新的口感征服众多“好吃嘴”,不少顾客向他们提出将凉糕打包带去外地的需求。

这让肖万清夫妻犯了愁,一口完美的凉糕,除了独到的制作技艺和优质食材,还跟新鲜度关联,如何让这一美味保存更久呢?

“我们最初用普通玻璃瓶装,但因为漏气、不耐高温等原因导致失败,后来我们反复实验,经过一年时间的摸索,最终寻找到合适商家,购买到特制玻璃瓶,并采用杀菌、真空处理等方法成功做出能够保存近一个月的凉糕罐头。”肖万清表示,凉糕罐头推出后,得到不少外地游客的青睐,新疆、上海、广州等地都有他们的忠实“粉丝”。

夜渐渐深了,店里食客逐渐散去,肖万清闲坐下来。其实近几年卖凉糕的店铺和小摊增多了,竞争也更激烈,店里的生意或多或少也受到影响,但是肖万清说他们会继续坚持下去,始终坚守“还原食物本味 伴你健康成长”的初心,让更多人感受到荣昌凉糕的魅力,品尝到儿时记忆的味道。

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新莲

--> 2024-12-09 杨国桥凉糕—— 1 1 荣昌日报 content_23211.html 1 一碗手工凉糕的“甜蜜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