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板作为市级非遗项目,发源于300多年前的成渝两地,是四川的传统曲艺品种,但因其只能用四川话表演,传播范围受限,观众少了,干这行的人自然也就少了。但在荣昌,非遗金钱板区级传承人蒋荣璐,正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一门传统技艺。
近日,区文化馆教室里热闹非凡,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许多学员慕名而来,欣赏蒋荣璐自创的节目《走进现代化》。
只见她手持三块竹板,双手灵动地上下翻飞,竹板仿佛有了生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川渝“说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细细听来,气势十足,余韵悠长。
蒋荣璐的父亲蒋泽光是市级非遗金钱板代表性传承人,在十里八乡赫赫有名。在浓厚的艺术氛围熏陶下,蒋荣璐从小就与金钱板结下了不解之缘,小小的金钱板成了她童年最亲密的伙伴。
“四岁多的时候,感觉这玩意儿挺有趣,可以发出声音,我还能跟着唱,于是产生了兴趣。”加上父亲得空就教几句,让蒋荣璐小小年纪便踏上了学习之路。
可玩具也有“玩腻”的时候。八九岁时,由于学习过程中时常夹手,加上技巧不熟悉,打出来的声音单调无趣,一时间蒋荣璐对金钱板没了兴趣,用她的话说,“手很小,板很大,夹到痛得很。况且一直敲,也没敲出个名堂。”
父亲见状五味杂陈,既生气又伤心。蒋荣璐看在眼里,心中满是愧疚,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学。
转机出现在一次登台演出。父亲有意识地带她参加表演,没想到,她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喜爱。那一刻,蒋荣璐真切地感受到金钱板的魅力和价值,也找到了继续学习的动力。“上台表演后我才明白,原来金钱板能给大家带来这么多欢乐,这种感觉太美妙了。”
重新认识金钱板,是2002年的一次成都之行。
金钱板艺术名家邹忠新当时就住在成都,而蒋泽光正是师从邹忠新。
彼时,70多岁的邹忠新热情接待了蒋荣璐,教授了许多金钱板知识,也让她看到传统艺人对金钱板的喜爱和执着,小小的心灵受到深深地触动。从那一刻起,她不再把金钱板当“玩具”,开始潜心学习。
金钱板看似简单学起难。“打响和有节奏完全两码事,有节奏后还要求顺畅、唱腔,玩出花样,想要做好做精很难……”此后,蒋荣璐从没间断过金钱板的学习,学校只要有表演,她就抓住机会登台,卖力演出。
学艺虽说精进了,现实的压力也接踵而至。“现实是,年轻人大多更愿意打工挣钱,能沉下心来坚持搞传统艺术的很少,自己就曾有过放弃的念头。”蒋荣璐十分迷茫,尤其大学毕业后,看到同龄人都在做流行、时尚的工作,让她一时间找不到坚持下去的意义,整个人像“焉了”似的提不起劲来。
关键时刻,又是父亲的话点醒了她。“学金钱板的人少,正因为少,才显得金贵。我当年就是靠着自学金钱板,从一个普通农民走进了文化馆,走上了大舞台,一路艰辛、一路坚持,才有了如今的生活……”一番话让蒋荣璐暗下决心:“金钱板的手艺不能在我这里断了传承。”
重新振作起来后,蒋荣璐开始奔走全国各地去比赛。看到各个地方的演员,都在坚持各自的技艺,让她颇有感触、也倍感自豪,“我可能是渝西片区打金钱板最年轻的人了。”
可时代变化,观众也在变,一板一眼的演出没人看了。如何在困境中让传统艺术重生?蒋荣璐和父亲一道,想方设法让板“活”起来:演出时,父女二人在金钱板表演中根据需要加入相声、小品、言子儿、快板、小调、花鼓、杂技、魔术、谐剧、书法、吐火等元素,受到大家喜爱。
近年来,比赛、表演、文化下乡,只要有机会蒋荣璐都会积极参加,一年下来上百场、听众上万人次……这些年的求新求变,为他们闯出了一方天地。
提及未来打算,蒋荣璐说,“我和父亲的愿望是,通过努力将金钱板从市级项目做成国家级项目,让金钱板得到更好保护传承。”
为了离目标更近一步,2017年,在蒋荣璐和父亲大力推动下,双河小学建起了金钱板基地,一周一次免费教学,目前已有1000多名学生参加金钱板学习。
如今,蒋荣璐两个孩子一个五岁、一个三岁,也开始接触和学习金钱板。蒋荣璐说:“希望更多年轻人了解金钱板、喜欢金钱板,大家一起努力,不让金钱板这门手艺丢了。”
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