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泽美 通讯员 曹 杨)“以前办商标得两地跑,现在动动手指就能跨省搞定!”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陶艺经营者罗太琦近日通过“荣昌商标业务预审小程序”,仅用24小时就完成了商标注册申请。这款成渝地区首个跨区域商标服务平台的启用,标志着川渝知识产权协同发展迈入“同城化”新阶段。
2月19日,罗太琦在小程序提交材料后,次日便收到预审通过通知。全程线上办理,不仅省去了往返成渝主城的路程,还免去了代理费用。通过视频核验完成最终确认的他感慨道:“指引清晰、响应快,真是‘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腿’!”
罗太琦享受的这一便利得益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制度创新。2月14日,重庆荣昌与四川内江等七地签署《商标品牌建设合作协议》,通过跨区域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机制,将商标受理窗口“搬”到川渝毗邻地区。作为成渝主轴重要节点的荣昌,其设立的商标综合服务窗口填补了渝西片区空白,更形成辐射川南渝西的“半小时服务圈”。
“从‘各管一摊’到‘协同作战’,我们正在打破行政壁垒。”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上线后,商标业务平均办理时长压缩60%以上。通过信息互享、服务联动等举措,川渝企业可享受“同城化”服务。目前,已有多家企业通过该平台完成业务办理,节约了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
改革成效引发“链式反应”。四川省内江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借鉴“荣昌模式”优化本地服务,加速两地商标资源互通,共建知识产权保护生态圈。例如,针对“荣昌猪”“资中血橙”等地理标志,两地已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协同检查5次,交换监管信息10余次,为区域品牌保驾护航。
“小窗口撬动大市场。”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线上+跨域”服务模式既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又提升了区域品牌价值。随着更多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市场要素流动将更加顺畅,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新范式。
编后语:
从“两地跑”到“指尖办”,川渝商标服务的“同城化”革新,不仅是一场技术赋能的实践,更是一曲区域协作的生动乐章。一“键”跨越行政边界,让企业少跑腿、降成本、提效率,背后是成渝地区打破壁垒、共谋发展的决心与智慧。
这项改革看似“小窗口”,实则撬动“大市场”。它用“数据跑腿”替代“群众奔波”,用“协同作战”取代“各自为战”,既为市场主体减负松绑,也为区域品牌增值护航。成渝两地以知识产权服务为切口,探索跨域协作的“最优解”,为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但是也要注意到,若要真正实现“一体化”,仍需更多配套支持。例如,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评估改革效果并动态优化,确保政策落地不走样、服务体验不打折。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脚步不会停歇。期待更多这样的创新举措落地生根,让要素流动更顺畅、营商环境更优化,让“双城故事”书写出更精彩的高质量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