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另一方面,随着新型作弊器的不断出现,造假手法愈发隐蔽。有的尾气检测作弊设备只需简单操作遥控器,即可随意调整、替换超标数据。此外,部分检验机构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人员培训制度,导致检验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对检测标准和规范执行不严格,有的甚至敷衍了事、“走过场”,致使“问题车辆”蒙混过关。进一步强化环保检测、优化生态环境治理,要落到具体而微的细节上,紧盯每一个小角落、微环节。
去年9月起,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组织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行动,截至12月共有650家机构被采取断网等惩戒措施,580家被取消资质资格,110家性质恶劣的被追究刑事责任。杜绝环检造假,还需继续重拳整治,进一步断链条、建机制。
以刚性执法断链条。应加强协作,保持严厉打击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弄虚作假行为的高压态势,切断作弊装置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利益链;不断优化科技监管手段,通过视频监控、数据分析、AI识别等技术筛查线索,实现精准打击。
以行业规范促长效。加强制度建设和源头治理,建立和完善机动车排放检验监管体系,预防类似问题发生;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引领作用;引导检验机构通过提高硬件水平、检测技术、服务质量等方式,提高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严控移动污染源,用心守护“天空蓝”。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根治机动车排放检验行业乱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定能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助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让群众更好享受蓝天、畅快呼吸。
原载《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