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天刚蒙蒙亮,双河街道许家沟的养殖户蒋开明,正忙着给膘肥体壮的荣昌猪添置饲料。他一边喂猪一边算起去年的增收账:“我养殖了60头荣昌猪,企业保底收购价每公斤比市场高2元,去年收入达到21万元。”
蒋开明说的企业是重庆琪泰佳牧畜禽养殖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万企兴万村”行动,以“六统一”(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的方式,降低农户养殖风险,激发农户参与产业链的积极性。而这样的共赢模式,也让企业建立起稳定的优质供应链。
村民王建国也感慨道:“以前养猪怕卖不掉,现在企业包技术、包收购,我们养得放心。去年我家增收了8万元!”
行走在乡村,企业与农业携手发展的蓬勃景象随处可见。
重庆兆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的万亩柑橘园里,金灿灿的血橙挂满枝头。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调控着果园温湿度,分拣线上的工人熟练地将鲜果装箱,发往全国各地。这个现代农业项目不仅盘活了2000余亩撂荒地,还让周边800余户农户实现了“土地流转有租金、园区务工有薪金、入股分红有股金”的多元增收。村民李香宇边采摘柑橘边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越过越踏实。”
在河包镇粉条产业园,黄海食品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轰鸣作响,晶莹剔透的粉条如银丝般垂落。该企业通过“订单种植+保价收购”的模式,带动2000余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1.8万元,让传统手艺焕发出了现代生机。
去年以来,我区“万企兴万村”行动聚焦“荣昌猪”“荣昌陶”“河包粉条”等七大特色产业,6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探索联农带农机制,不仅提供了1800个就业岗位,还建立起覆盖重庆、成都、南京等城市的600多个销售网点,采用“订单农业”的方式,破解了农产品“卖难”问题。
在重庆市首批“万企兴万村”行动案例库中,荣昌成绩亮眼。兆宏农业、澳龙生物、“新风小院”花椒产业、琪泰食品养殖项目、河包粉条加工等项目入选企业类案例;荣昌区及河包镇、吴家镇高峰村跻身区域类案例;荣商联商会、民营经济协会获评机构类案例。
截至目前,我区已有41个商会、323家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浪潮,建成兴村项目(基地)280个,累计投入资金8.08亿元,实现对137个涉农村(社区)的全覆盖,在渝西大地书写了乡村发展、农民增收、企业获利的“三赢”答卷。
区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区将继续深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金融助力、群众受益”机制,让更多民营企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田野间续写“万企兴万村”的荣昌篇章。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