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市民向我报记者反映,海棠北路一段非机动车道被施工围栏封闭长达一年,导致电动车、自行车被迫与机动车混行,存在安全隐患且出行不便。记者实地探访并联系相关部门,了解工程进展与市民关切。
市民吐槽:
一年没修好,效率是不是太低?
3月14日,记者在海棠北路一侧看到,约两三百米长的非机动车道被灰色铁皮围栏截断,内部机械轰鸣,工人正在作业。围栏外,电动车与自行车挤入机动车道穿行,部分家长接送孩子时甚至将车停在路中央,交通秩序混乱。
“去年3月就开始围挡,现在还没完工。骑自行车只能走机动车道,车流里穿梭太危险!”家住附近的刘女士抱怨道。路旁的红苹果幼儿园家长江女士则提到:“放学时段堵成一团,接孩子得提前半小时找车位。”
也有市民表示理解。住在海棠北路都海龙湾小区的王先生认为:“市政工程是为解决民生问题,完工后应该会恢复道路。”但更多受访者质疑:“一年还没修好,效率是不是太低了?”
施工方回应:
四大难题拖慢进度
针对市民关切,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解释,该工程为“池水河排水分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雨污水管网)及老旧破损雨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海棠北路段”,主要是为了解决海棠路同宝城路交叉路口低洼地带遇特大暴雨可能引发积水内涝问题。工程自2024年3月启动,需铺设总长2014米、埋深9米的大型雨污管道,且同一位置两条管道并排铺设,施工难度较大。
除此之外,影响施工进度的主要是以下难题——
难题一:移树保绿耽误工期
工作井和接收井位置涉及多处大树,迁移可能造成树木死亡,因此对原设计进行了优化调整,将工作井和接收井位置调整到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的区域。
难题二:地下水倒灌拖累效率
在施工过程中,遇有地下水倒灌施工作业区域,对地下水进行连续抽排,导致作业效率降低。
难题三:地质复杂发生塌方
该施工区域毗邻濑溪河,地质结构相对复杂且不稳定,施工过程中遇有个别点位土层结构松散,出现垮孔、塌孔现象,造成停工,后通过地下注浆等技术措施对土层进行加固处理后,才恢复正常施工。因地下注浆等技术措施处理时间较长,影响了工程正常推进。
难题四:管线交错迁移复杂
地下各种管网错综复杂,需逐一查勘并协调迁移,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拖慢工程进度。
市民呼吁:
加强沟通、提速保安全
尽管官方给出时间表,不少市民仍希望施工方能“再加把劲”。“工期长可以理解,但建议围挡上贴个进度表,让大家心里有数……”市民建议通过增设提示牌、定期通报进展等方式减少误解。
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们已完成1220米管道铺设,下一步我委将督促施工单位调整人员配置,扎实组织施工,力争在2025年6月30日前完成全部施工,最大限度降低对市民通行带来的不便。”
融媒体中心记者 何文杰 通讯员 田 宜
编后语:
“围栏之困” 更需以民心为标尺
一条非机动车道被占一年,折射出城市治理中效率与民生的博弈。海棠北路的“围栏之困”,既是城市升级必经的“阵痛”,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市政工程中亟待弥合的沟通缝隙。
市民的抱怨并非无理:出行安全有隐患、生活节奏被打乱,这些“不舒服”真实存在。但另一边,地质复杂、保绿移树、管线迁移等客观难题,也让施工方步履维艰。双方看似对立,实则目标一致——让城市更安全、更宜居。矛盾的核心,在于工程推进中“人”的维度是否被充分考量:工期延误时,能否及时告知进展?围挡拦路时,可否开辟临时通道?信息透明与细节关怀,往往是消解误解的关键。
城市建设从不是冰冷的机械运动,而是关乎千万人日常的民生工程。工期表上的数字固然重要,但民众的获得感才是最终标尺。期待相关部门未来在规划时更科学统筹,施工中更注重柔性管理,用“听得见的解释”和“看得见的行动”,将“为民而建”的初心,真正化为“便民利民”的实景。
期待今年夏天,海棠北路的非机动车道能如期“回归”,让市民脚下的路更安全、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