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盘龙镇老街飘着麻花的焦香,56岁的秦武托着刚出炉的麻花,阳光穿过他灰白的两鬓,在刚毅的面庞投下深浅不一的沟壑。老顾客唐小五接过麻花,笑着说道:“秦师傅做的麻花还是原来的味道,我就爱吃这口。”
“选料、发面、烫酥、炸制……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1983年,14岁的秦武在灶间看着父亲秦中华坚毅的眼神和布满老茧的手掌,第一次懂得“传承”二字的分量。那年,秦武跟随父亲踏上了麻花制作之路,开启了漫长的美食传承之旅。
回忆起自家麻花生产的鼎盛时期,秦武眼中满是自豪。那时,家中每天6口锅同时炸制,日产量超1吨。除了供应本地市场,还有商贩通过水运将麻花送往长江、嘉陵江沿岸码头销售,让这份“麻花香”沿着水路,飘向更远的地方。
历经多年的摸索与创新,秦武不仅保留了麻花传统工艺的精髓和品质,还融入了当代人喜欢的风味,赢得了更多市民游客的喜爱与认可。2022年,“秦老武麻花”被列入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操作间里,秦武的手掌在面粉堆里划出弧线。他将定量的面粉、麻油和纯净水倒入容器,均匀搅拌,反复揉搓,直至麻油与面粉充分融合,水皮便大功告成。
接下来是油酥。秦武说,油酥是制作麻花酥脆可口的关键程序,需用特定比例的面粉和芝麻油搅拌揉搓而成。难得的是,秦武会将买回来的芝麻反复舂碾脱壳,再用石磨慢慢压榨研磨,他常说:“机器榨的油香得直白,石磨出来的香是绕梁的。”
随着市场的变化,秦家麻花的销量逐渐减少。面对挑战,秦武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求变,不断研发各类面点食品。如今,店里除了麻花,还有蛋糕、面包、花生酥等多达40余种的产品,满足顾客的多元化需求。
变的是花样,不变的是良心。开店之初,秦武就立下“规矩”:做放心产品,让大家吃得安心。他常说:“每一款新产品出炉,我自己都要反复试吃,满意了才拿到市场上卖。”这份对品质的执着与坚守,贯穿了他的经营之路。
在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的同时,秦武也十分关爱员工。在店里工作20余年的员工郑天华说:“秦老板给我们每个人都买了社保,每天免费提供两餐,过年过节还发奖金,特别暖心。”
事业步入正轨,秦武又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他长期参与慰问五保老人、帮扶困难残疾人和受灾群众等活动,多次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爱。
谈及未来,秦武目光坚定,“我会一直保持这份初心与责任心,把更多美味的面点送到食客手中。”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