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四川游客李利拎着两盒“荣昌卤鹅”,准备坐高铁回家。她的手机里,存着这几天在荣昌打卡时拍的上千张荣昌美食、美景照片;背包里,放着一只拙朴的小陶鹅,是儿子在游览中买的纪念品……
“这次旅行,感觉荣昌成了‘卤鹅主题游乐园’,除了品尝卤鹅,很多普通的景点加入创意也很有意思!”李利说。
前不久,“卤鹅哥”林江爆红网络,带动“荣昌卤鹅”迅速出圈。荣昌区抓住这一机遇,借“荣昌卤鹅”IP,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重塑、城市形象的升华。
“以前荣昌卤鹅只是一道地方传统美食,带动作用有限。”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表示,随着近期大量“圈粉”,卤鹅产业将在规模化养殖、卤制品加工的基础上,融入特色餐饮品鉴、文旅项目体验、体育用品生产等,促进产业链不断延长、壮大。这场由一只卤鹅引发的“流量盛宴”,正深刻改变着荣昌的产业格局。
从“泼天流量”到“供不应求”
多举措解决原料供应
5月4日,重庆市荣昌区合谊白鹅养殖股份合作社运营负责人张友富,接到了两位客户的订单,一口气卖掉了1800多只商品鹅。
“以前得五六个客户才凑得起这么大的量。”张友富说,现在荣昌卤鹅火了,要货的客户特别多。
今年60岁的张友富,大半辈子都在与鹅打交道。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就在乡镇上做过10年卤鹅生意。当时都是单家独户散养白鹅,赶一场他只能收到三五只白鹅。
由于原料不足,张友富的卤鹅生意也时断时续。2006年,他利用自家空闲地养殖白鹅,存栏量保持在两三百只。但由于防疫技术不过关,白鹅死亡率较高,他不得不关掉养殖场到周边企业打工。
几年后,我市科研单位和企业陆续推出细小病毒、呼肠孤病毒等疫苗(抗体),白鹅的存活率才大幅提升。现在,他所在的合作社利用现代化养殖技术,已成为荣昌较大的商品鹅养殖企业。
不过,作为年出栏20万羽的大型养鹅企业,面对这“泼天流量”,该合作社也一时难以满足市场的新增需求。这对未来荣昌卤鹅如何增强优质原料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鹅产业是我市特色畜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所长汪超介绍,该院成功育成的渝州白鹅配套系是我市首个自主培育的肉鹅配套系,再结合重庆情况推出标准化养殖技术,为荣昌卤鹅品质提升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未来,荣昌将在有条件的新生、安富、镇江等镇街发展养殖集聚区,推进商品鹅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推行种植与养殖结合的循环农业,提高出栏量;支持大型企业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跨区域协同发展,扩大产能布局,建立联农带农的利益连接机制;针对突降的巨大需求,搭建外地商品鹅采购平台,确保原料的稳定供应。
从“爆款单品”到“产业矩阵”
把一只鹅“吃干榨尽”
位于荣隆镇的重庆炬荣食品公司,卤鹅的鲜香已飘溢到厂区之外。在包装车间,已打包好的荣昌卤鹅靠墙码放,直抵天花板。工人们推着平板小车,把打包好的礼品装卤鹅交给上门收揽的快递员。
“这波流量,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转机,也让我们在发展卤鹅系列产品方面有了更多新想法。”企业合伙人之一的潘能介绍。
去年11月,几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组建起荣炬食品,产品主要在线上销售。最初一个月,炬荣食品每天的线上销量有600只至800只。随着优惠活动的结束,这个新品牌日销量降至200只左右。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