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融媒体中心出版 刊号:(渝)2019526 本报热线:87339716 广告热线:87338686订阅热线:87338686






2025年05月09日

“一群人”与“一座城”的双向奔赴

网约车司机组成爱心车队

外卖员在暖心驿站休息

新就业群体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也是美好生活的追求者、共享者。

荣昌以“党建领航・荣新有感”行动为抓手,聚焦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从服务设施、权益保障到表彰激励,给予全方位、多角度的关心关爱。这份诚意,换来的是新就业群体主动融入城市建设,一场城市与群体的“双向奔赴”,正在荣昌温情上演。

以心换心

城市为奋斗者撑起“暖心伞”

4月的一个午后,顺丰快递员冯春磊结束午间送餐高峰,熟练地走进昌元街道体育场的“暖心驿站”。他掏出电量告急的手机,接上充电器,长舒一口气:“送包裹时频繁看消息、打电话,手机耗电特别快,驿站随时能充电,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这个去年投用的全区首个新业态新就业群体驿站,是昌元街道为解决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分布分散的难题,精心选址打造而成。站内不仅有饮水、热饭、休息、阅读等基础服务,还定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法律知识讲座、社保政策咨询等特色活动。墙上的“心愿墙”,更是承载着大家的小期盼。自运营以来,已促成80余个“微心愿”,服务超6000人次。

“你开车慢点,小心避让居民……”4月16日,在启昌财富小区大门外,外卖员袁海在门卫的叮嘱下骑车进入小区送餐。

“以前常常因找不到路、进门难耽误时间,还遭顾客差评、取消订单。”袁海感慨,“现在多亏政府协调,不少小区允许骑车进入,一天能多送好几单!”

近年来,荣昌建立“关爱一件事”协调机制,通过党建联席会议统筹资源,累计解决外卖员进小区难、网约车司机停车难等200余个问题,切实保障新就业群体权益。

此外,荣昌还构建多元荣誉体系,开展“棠城网红”“最美”系列评选,推荐优秀代表成为“两代表一委员”;出台“荣社十条”,对取得社工资格证者给予最高5000元奖励,学历提升补贴可达8000元,为新就业群体的职业发展架起“云梯”。

以力还力

新力量反哺城市添“新动能”

城市给予的温暖,化作新就业群体反哺社会的力量。

去年3月的一个雨天,美团骑手肖琴发现兴隆一街道路井盖下陷,立即拍照反馈给网格员。通过“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社区党委迅速响应,次日便完成加固。

“现在大家骑车再也不怕摔了!”居民廖国庆的点赞,是对肖琴善举的最好回应。​

“荣昌卤鹅哥”林江的故事更是火遍全网。“政府一直关心我们,今年初我还获评‘棠城好网红’。”林江说。带着这份感恩,他投喂“甲亢哥”的视频刷屏网络,带动荣昌卤鹅销量、文旅流量、消费增量迎来爆发式增长,更让家乡美食在全国家喻户晓。​

快递员徐杰的故事也同样动人。他扎根乡村,从零学习直播带货知识,不仅在果树下直播宣传农产品,还帮种植养殖户采摘、打包、拍摄视频,荣获多项荣誉称号,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在与团队开展的300余场公益直播中,助农增收500万元。

还有更多新就业群体,以多样方式参与城市建设:担任“副楼长”“兼职网格员”,利用走街串巷的优势开展“隐患随时拍”“问题顺手改”;积极参与“政策宣传小蜜蜂”“文明共建随手拍”“爱心送考”等志愿服务,用脚步丈量责任,以行动传递温暖。

在荣昌,“城市关爱群体、群体反哺城市”的良性互动已成常态。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党建领航・荣新有感”行动,聚焦货车司机、网络主播等群体,完善关爱赋能体系,让新就业群体在荣昌“业有所成、心有所属”,共同书写城市发展的崭新篇章。

融媒体中心记者 何文杰

记者手记:

在暖心驿站里,记者发现一面“心愿墙”格外引人注目。便签纸上,写了不少快递员、外卖小哥们朴实的小愿望:“天气热的时候希望能有冰水喝”“希望能添加关于旅游的书籍”……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都有温暖的回应:配备冷热水的饮水机已安置妥当,各种书籍摆满书架……原来,城市始终在认真倾听每一个细微的需求,将这些“小愿望”逐一变为现实。

这些愿望的实现,悄然化作新就业群体回馈城市的动力,他们开始放慢脚步,留意身边的大小事,主动搭把手,用实际行动回应着这座城市的关怀。

采访中,一位外卖小哥的话令记者动容:“以前觉得自己只是个过客,现在不一样了,感觉自己也是城市的一份子。”

当城市愿意为普通人的“小麻烦”花心思,当奔波的人们愿意为城市的“小问题”费工夫,这便是最温暖的双向奔赴——你为我解决生活难题,我为你增添治理之力。这样的城市,怎能不让人感受到满满的温暖与希望?

--> 2025-05-09 1 1 荣昌日报 content_24874.html 1 “一群人”与“一座城”的双向奔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