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远觉镇以“小院+”为核心,开启了一场乡村自治的创新实践,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小院+议事”
建凝聚群众智慧的“聚宝盆”
不久前,远觉镇蔡家坪村大屋基小院的村民们围坐一起,以“小院+议事”的形式,围绕修建健身场地这一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我觉得健身器材得选些适合老年人用的”“场地选址最好离大家住的地方都近点”……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积极为场地建设出谋划策。
这样的场景,在大屋基小院早已成为常态。为了给村民们打造一个理想的休闲健身场所,小院先后组织开展了5次议事协商会议。同时,该镇工作人员迅速响应,多次派遣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选址,确保场地建设科学合理。经过多方共同努力,一个约200平方米的健身场地终于顺利落成。如今,这个健身场地成为了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大家在这里锻炼身体、交流互动,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远觉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里,“小院+议事”模式已深入人心,成为凝聚群众智慧的关键纽带,紧密地将村民们联系在一起。截至目前,全镇已累计开展120余次议事协商会议,每一次会议都如同一场思想的盛宴,汇聚了村民们的智慧,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小院+服务”
当纾困解忧的“及时雨”
“小院+服务”也是远觉镇创新“小院+”模式的重要内容。
如今,在远觉镇的80个小院内,30支由小院自治管理委员会牵头组建的志愿服务队如同一股股暖流,流淌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温暖着村民们的心。这些服务队成员来自不同领域,有文艺爱好者、党员干部、种植能手等,他们凭借各自专长,为村民们提供生活、政务等志愿服务。
2024年8月,在蔡家坪村瓦窑坝小院发生的一件事,就生动体现了服务队的温暖与力量。留守老人兰婆婆,子女都在外地打工,家中只有她一人。眼看着稻谷抢收在即,望着自家的几亩农田,兰婆婆满心忧愁,不知如何是好。
服务队得知情况后,迅速行动起来,立即组织党员干部、种植能手等赶赴兰婆婆家。大家撸起袖子,干劲十足,有的割谷,有的运输,有的脱粒,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经过半天的辛勤劳作,兰婆婆家的稻谷全部抢收完毕。
看着金灿灿的稻谷堆满院子,兰婆婆很感动,她拉着服务队队员的手,感激地说:“幸亏有你们,稻谷才能及时收完。”
据统计,目前,全镇服务队已累计开展服务1000余次,成为了村民们心中当之无愧的“贴心人”。
“小院+数字赋能”
开启智慧生活“金钥匙”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远觉镇积极探索,与中国移动公司携手合作,升级小院家服务智治平台,为小院治理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力量,为村民们的生活带来喜人变化。
廖大菊是远觉镇白家寺村的村民,因为家里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一直无法外出务工,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得知升级后的小院家服务智治平台推出了“找活干”服务后,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登录了平台。令她惊喜的是,平台上有不少就近务工岗位信息。经过仔细筛选,她成功应聘上镇上一家超市的售货员岗位。
如今,廖大菊不仅能够兼顾家庭,还增加了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
该镇负责人表示,通过升级小院家服务智治平台,一系列实用的数字模块应运而生,如“找活干”“换积分”“找院长”“要培训”等,这些服务提升了村民生活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让大伙儿切实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红利。
融媒媒体中心记者 何文杰 通讯员 林 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