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沟“重生记”
日前,记者踏入姜家湾小院,花香扑鼻,整洁的水泥沟渠在绿植环绕下蜿蜒。居民杨忠荣正蹲在院前新砌的水泥排水沟旁,细心地给月季浇水。谁能想到,这里曾恶臭熏天。
去年6月,这条60米长的排水沟是小院的“矛盾点”。
杨忠荣无奈回忆:“邻居老人多,总乱扔垃圾,泥巴沟容易垮塌堵塞垃圾,那味儿简直没法闻。”不堪其扰的他向社区反映,希望重修。
社区得知后迅速召集周边居民开院坝会。
宽敞院坝里,居民围聚,桌子拼成一排。工作人员刚说明来意,大家便议论纷纷:“为啥只修他家?”“施工挡路咋办?”面对疑问,工作人员耐心记录。
随后半个月,工作人员带着测量工具,逐户测量30余户排水沟,绘制精确模型图。
在第二次院坝会上,工作人员把模型图投影在小院显示屏上:开裂的土坯沟、堵塞的塑料管、裸露的砖石……数据清晰显示全小院排水系统存在近40处隐患点,原本抱臂旁观的居民们纷纷坐不住了。最终通过“阳光协商”,大家一致同意,重修小院周边30余户排水沟。
去年7月底,排水沟工程如期动工,12月底竣工,共重修排水沟600余米,受益群众达100余人。
杨忠荣笑着说:“现在家家户户的排水沟都干干净净,大家自觉讲卫生,房前屋后种花草,社区里环境大变样。”
入院路“变身记”
沿着新修的排水沟向西,3.5米宽的水泥路在阳光下泛着青灰的光泽。
居民段绪平在马路边晾晒油菜籽,而6个月前,这段60米的入户路,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的泥巴路。
段绪平比划着说:“去年10月雨天,我摔了一身泥,背篓里鸡蛋碎了大半。”于是他向村里反映了这一情况。
村里立刻召集周边20余户居民开院坝会,但会上意见不一:“修路占我菜地,不行!”“施工车辆咋进出?”
面对20余户居民的担忧,社区干部搬出“阳光协商”法宝:将道路规划、占地补偿、施工时序等制成“明白卡”,给每户发放协商手册。
经多方协调,不仅段绪平家门口的路修好了,社区还另修了6条同宽水泥路,7条路总长1.5公里,周边近百人受益。
如今,段绪平骑电动车赶集,他开心地说:“水泥路就是好,上个月卖了400个蛋,一个没碎!”
小程序“推广记”
吃过午饭,72岁的陈淑芳坐在荣升社区卫生室屋檐下,戴着老花镜戳弄手机屏幕。“血压126/78,血糖5.3……”她对着“签护万家”小程序里的体检数据念叨,身旁的家庭签约医生笑着说:“陈孃孃现在比我还清楚各项指标。”
“签护万家”小程序的诞生,源于一场“议题征集”调查。
今年2月,社区干部四处走访,广泛征集协商议题,发现全社区65岁以上老人中,竟有43%不知道自己的家庭医生是谁?56%不知道免费健康体检。于是,确定本次“议题征集”方向为医疗健康类。
有了议题,自然要落实。今年5月初,该社区上线“签护万家”小程序,实现“线上”签约家庭医生。
为让居民学会使用小程序,工作人员耐心指导:“陈孃孃,点开小程序,能线上签约家庭医生,查看信息。”
“以前总觉得家庭医生服务是‘一阵风’,现在用手机就能随时查记录、提意见,心里踏实多了!”陈淑芳指着手机屏幕上的签约记录感慨。
该小程序不仅能查询家庭医生团队、慢病管理等信息,还实时同步签约数据到卫生院监督系统,搭建数字化医疗平台。如今,“签护万家”已在该社区39个小院推广,成为居民享受优质医疗的好帮手。
这些例子,只是“渝里乡商”基层议事协商改革在荣升社区的一个缩影。
一年来,通过实施“议题征集”“主体培育”“阳光协商”“规范程序”“特色培育”“数字赋能”等行动,“渝里乡商”基层议事协商共解决矛盾纠纷100余起,为群众办实事500件,受益群众近千人。荣升社区正借着“渝里乡商”的东风,在基层治理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绘就更加美好的未来图景。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 雪
记者手记:
在直升镇荣升社区的走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渝里乡商”这一基层议事协商机制带来的深刻变革。
听着杨忠荣对过往困扰的讲述、段绪平关于泥巴路摔跤的描述,看到陈淑芳老人对“签护万家”小程序使用的熟练。这背后是社区广泛征集议题、精准服务居民的用心。
“渝里乡商”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融入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通过“议题征集”聆听民声,以“阳光协商”凝聚民意,用“数字赋能”提升服务。这一系列行动,解决的不仅是矛盾纠纷和民生小事,更是搭建起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让居民切实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
荣升社区的变化,是基层民主治理的生动实践,也为更多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让人对基层治理的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