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城市还未完全苏醒,但城区海棠大道体育馆的室外篮球场已迎来熟悉的身影。87岁的谢济华握着扫帚,弯腰清扫落叶和积水。汗水顺着他黝黑的脸颊滑落,浸润着脚下这片他倾注了十七年心血的场地。
谢济华曾是仁义中学的体育教师,篮球是他一辈子的热爱。2008年,他家对面建起了这个篮球场,他高兴极了——终于有了打球的好地方。可没过多久,他发现球场有个“毛病”——雨后积水打滑,不少人在这里运动摔倒受伤。秉持着志愿者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于是,他拿起扫帚,开始义务清扫,没想到这一扫,就是十七年。
无论寒冬酷暑,谢济华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带上扫帚、抹布,直奔球场。他清扫得很仔细,不光要扫净地面,还要擦座椅、检查设施。发现篮筐松动、螺丝脱落,他就回家拿来扳手、钳子等工具修好。十七年来,他用坏了40多把扫帚、30多块抹布,球场的每一寸地面,都留下过他的脚印。这种不计回报、默默付出的坚持,正是志愿者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今年4月的一个早上,居民江建国打球时不慎摔伤了手臂,鲜血直流。正在打扫的谢济华见状,立刻跑回家拿来医药箱,熟练地帮他消毒包扎,还联系了家属送医。这样的暖心举动,在他守护球场的这些年里,早已不是第一次。
但是十七年的坚守其实并不容易。谢济华在初期义务清扫球场时,就因为维修松动的篮筐不小心摔断了肋骨。家人心疼,球友也劝他:“又不是您的责任,何必自讨苦吃?”但他只是笑笑,此后依旧早早出现在球场。
慢慢地,大家被他的坚持打动,也开始主动维护球场环境——看到垃圾,有人会回家拿扫帚;发现设施损坏,也会帮忙修理或告诉他。
常来打球的刘希瑞说:“不管啥时候来,球场都是干干净净的,打球特别舒心,这都多亏了谢老师!”年轻人张明也笑着说:“以前得躲着积水打球,现在谢老师把地扫得一尘不染,我们打得特别带劲!”退休的李阿姨更是感慨:“孙子来这儿玩,我再也不用担心他摔着了。”
面对大家的称赞,谢济华摆摆手:“都是小事,顺手就做了。只要身体还行,我就会一直扫下去。”这句话,他坚持了十七年,未来,还会继续在这片球场上回响。
记者手记
采访中,谢济华反复说“只是做了些小事”,可正是这十七年里无数个清晨的坚持,无数次俯身清扫的动作,让这份“小事”有了沉甸甸的分量。从2008年球场落成到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他,用40多把扫帚、30多块抹布,丈量出了奉献的长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总在追逐宏大的目标,而他却选择在一方小小的篮球场上,用最质朴的行动书写坚守。他的坚持,像一颗种子,在岁月的滋养下,悄然在球场生根发芽,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如今,球友们自发加入维护球场的行列,这便是对谢济华最好的回应。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坚守,更是一种志愿者精神的传递。它让我们看到,当善意与责任汇聚,平凡的举动也能凝聚成温暖人心的力量,照亮他人的生活。
融媒体中心记者 何文杰